3。择业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希望得到一个收益好、能满足自身需要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工作是可以理解的,但择业期望值过高,较少考虑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过分追求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这不但缩小了择业的选择余地,而且导致择业价值观的扭曲,从而不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4。主动择业意识还很薄弱
在当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情况下,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主动择业、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意识,存在着“等岗位、靠父母”的现象。甚至个别人认为择业与自己无关,毕业后就业是学校和家长的事情。缺乏择业的主动性,必将导致就业机会的错失。
5。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还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
不少大学生认为选定了职业就会干一辈子,所以在择业时慎之又慎,在签约时经常出现犹豫不决的现象。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职业流动性日益突出,过去那种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复存在,选择一份职业,未必就会永远从事这份职业,确定的只是多增加了一份经历。
(二)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择业观
1。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
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9%,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超过21%,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乃至社会特权,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精英教育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式,把高等教育的作用认定为培养精英人才,没有把高等教育定位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精英教育阶段就业观念的人仍抱有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认为毕业不能找到一个声望好、待遇高的工作,仿佛就是个人事业的失败,认为大学生享受国家干部待遇,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就应该从事高级、专门性质的工作,就业期望值过高。
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培养的是普通劳动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普通老百姓找工作一样,不存在照顾、包统的问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是目前就业的主要形式。因此,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应该由精英就业的观念转变为大众就业的观念。大学生也要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从事普通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2。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的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一些县市能提供比城市好得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去。十几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来到大城市,又要回到县市,心里觉得憋屈,认为走向基层以及中小城市是“没有办法的事”。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中国有70万个行政村,加上基层社区以及其他的基层就业岗位,似乎能够提供不可小觑的大学生就业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村民委员会主任、书记,乡镇以上的国家各级公务人员都应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担任,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家庭农场的主办人,乡镇企业、区街工业、个体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也应该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担任。随着民众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可能过去由高中或中专生从事的职业逐渐要由大学生来担任。就业层次下移,这种“高才低就”的现象从个人讲可能暂时感到委屈,但这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
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才的开始,通过了解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大学生到基层,特别是行政村,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建设,也有利于锻炼自己。大学毕业生要根据劳动人市场的需求,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从表面上看,大学毕业生愿意去什么单位就业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收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发展迅速,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倾向越来越向“非公有”单位转变。从人才市场、职介中心的招聘统计情况来看,民营企业设摊招聘的比重最高,求贤若渴的态度非常明显。以前大学生到民企就业总是顾虑重重,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有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的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五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4。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专业是自己的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结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完全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5。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就业”转变
“被动就业”等于坐等失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就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吃紧”,不少职业岗位都出现了“饱和”现象,如果就业,要么淘汰别人,要么就另辟路径,坐、等、靠、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获胜,将永远是市场经济下职业选择不变的游戏规则。所以要就业,不能没有竞争的意识和主动参与的观念,不能一味地坐、等、靠、要,而主要靠“争”,不“争”就没有工作,就等于失业。
6。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现在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点已经无法顺应社会的潮流。毕业生要学会在变动中求生存、求发展。近年来,人事代理制度不断完善,毕业生选择把档案直接放在人才市场作委托代理,一方面解决了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为毕业生流动就业创造了条件。
【课堂练习】
结合本节内容,谈谈对“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合适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种种关系,还在我们能够对他们发生决定性影响之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确定了”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