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创新—创业关系见图1-3。
图1-3创意—创新—创业关系
案例启示
两年卖出7800万个馒头!罗三长的创业“罗馒史”
1。5元一个红糖馒头,两年卖出7800万个,拥有了5家自营店和百余家加盟店,直接带动大学生、下岗职工1312人就业。
如今,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学生罗三长的名字已经被“罗小馒”取代,他也成为学生创业中的一个传说。
校园创业史高中时开始打工创业
就读于云南大学滇池学院2014级经济学院的罗三长,虽然还是个大学生,可在创业方面经验十足。
罗三长出生于江西赣州农村,父母在他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剩他一个人在家。上初中时,他尝试在家里种冬瓜出售,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钱。
2008年,父亲意外去世,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为改变家里贫困的状况,罗三长一边上学,一边贩卖一些农产品以继续学业。
2009年,罗三长进入高中,成为学校的学生会主席,随后成立了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积累了人生中宝贵的经验;还在新东方学习过烹饪,拿到了新东方二级厨师证。
“在创业过程中,我遭遇过很多挫折,而且现在还只是个学生,还需要多学习和积累社会经验。2012年,我带200多人外出东莞打工赚钱遇到过黑中介,虽然最后工资追回了3。2万元,还是被坑了8万元。不过,这些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种成长的积累。”罗三长很乐观,他觉得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些挫折很正常。
2014年,罗三长被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经济学院录取。为解决生活费的问题,他利用寒暑假在学校里的一家餐馆打工,也因此结识了自己后来事业的合伙人。不乏创意想法的罗三长,在做厨师时曾创新过“水果盖饭”。而这个看似有些奇怪的盖饭,一经推出,就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这也让罗三长备受鼓舞。当时想要在校创业的他,和餐馆老板一拍即合,两人决定要开创一番事业。
百次失败终获成功店面扩张到百余家
“我想着就从面食上下功夫,然后就想到了馒头。馒头在整个中国,一般都是以白馒头为主,毕竟大众吃的只有白馒头。”罗三长凭借专业优势和多年的打工经历,分析了云南的市场后,决定做红糖馒头。
2015年7月暑假,他和一位合伙人去台湾“取经”——因为台湾的小吃很出名,包括红糖馒头。
“云南本来就有红糖馒头,但用的是砂红糖,口感太黏、太甜,不太适合大多数人的口味。”为了做出好吃的红糖馒头,罗三长用从台湾学到的技术,做了一百多次试验,都失败了。用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红糖?配比多少?20多种配方,罗三长一次次地尝试,最终找到了合适的配方。
2015年11月8日,罗三长在学校食堂租了一块地方,首家“罗小馒红糖馒头”店正式开业。
“第一天,路过的人好奇地问红糖馒头是什么样子的?品尝过后,客人们都竖起了大拇指。那个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有成就感。”罗三长说,开张第一天就盈利1050元,一个月下来,营业额超过6万元。这给了创业初期的他很大的动力。
罗三长的红糖馒头渐渐有了名气,“红糖馒头”开进了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如今,自营店也从1家开到了5家,加盟店百余家。找他加盟的人络绎不绝,甚至还有人专门从上海来找他加盟。
在线下实体店取得成功后,罗三长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通过网络进行售卖。
创新不止步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
2017年9月18日,在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罗小馒红糖馒头”获全国金奖。
为什么红糖馒头也能获金奖?
“我们用了互联网产品思维和工匠精神去做。”罗三长表示,一般商家考虑的是如何卖出去最多,而他们想到的是怎么让消费者喜欢。
罗三长不满足于现状,如何扩大规模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目前,他正与技术人员研发红糖奶黄包、红糖发糕。他希望有更多甘蔗、小麦种植户加盟他的红糖馒头品牌,从原材料环节进行把控,让红糖馒头能够走出云南。
罗三长说:“我觉得我们的项目,不只是一个馒头,更是一个极具发展的项目;它不是一个凉馒头,而是一个有温度的馒头。”
借全国总决赛的舞台,罗三长发起了《全国高校500+小馒人合伙加盟计划》推动大学生就业,同时他已经注册了“罗小馒”品牌商标,计划将他的馒头卖到更多省份。
按照罗三长的品牌发展规划,他正抓住红糖馒头的品牌故事,抓住“85后”群体的消费心理和口味,在红糖馒头的基础上研发出适合女性的“小蛮腰”、适合男性的“小蛮牛”、适合小朋友的“小蛮萌”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