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盛唐诗
(一)盛唐诗歌的发展
经过初唐近百年的孕育与发展,到了唐玄宗即位,唐诗终于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在开元、天宝之际,随着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大诗人层出不穷,佳作如林,造就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盛唐诗歌。天宝十二载,殷璠精选了自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载以常建、李白、王维为代表的24位诗人的诗歌共234首(实际今存230首),取名为《河岳英灵集》,他在序中称他选择的标准是“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6],殷璠所描述的这种既讲究声律,又兼有气骨,文质结合,元气淋漓,真力弥漫的诗歌美学品格,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正是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盛唐诗歌的最大特点是其中无处不在的蓬勃气象,即所谓的盛唐气象。时代性格是不能脱离那个时代而独自存在的,因此盛唐气象的产生是与盛唐时代的出现息息相关。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作为一个理想的诗歌时代,唐朝以前大都向往于建安,唐朝以后则醉心于盛唐。盛唐气象乃是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是一个诗歌时代总的成就,无数优秀的诗人都为这一气象平添了春色。它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境界,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情感饱满,是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将唐诗看作诗歌顶峰的信念,牢固地植根于所有后来者的心中。后代诗人面对盛唐的璀璨光芒,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它,就是激烈地反叛它或声称忽视它,但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始终保持着其固定不变的中心位置,并规定着所有后代诗人的地位。
(二)盛唐诗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绛州(今山西新绛)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被谤,辞官归乡,居家15年。后为文安尉,卒于任所。早年精于文章,工诗,多引为歌词,名动一时。王之涣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开元中,他与高适、王昌龄交往唱和,3人齐名。王之涣的诗作现在虽仅存6首,却有2首极为著名。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传唱千古。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据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3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3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足以证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经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2。王昌龄
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年(741)返回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贬谪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有名的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等人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所以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空间,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他的七绝留存下来70多首,几乎首首精彩,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为著名。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大概是王昌龄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明朝著名诗人李攀龙曾推许它是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实非过誉。
除了早年声名卓著的边塞诗外,王昌龄后来所创作的送别诗和以女**为题材的作品也十分出色。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诗的构思巧妙,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万分,韵味无穷。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闺中少妇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诗中并未刻意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在不知不觉间显露无余。
3。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鹿门山,40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孟浩然《自洛之越》)。宰相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卒。孟浩然的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又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所以诗虽冲淡而有浑厚之气,为当世诗坛所推崇。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