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人认为“政策”一词是从日本转译来的。日本明治维新后,接受西方文化,将“policy”译为“政策”,传入中国。也有人认为,它可能是由在中国生活的西方人翻译出来的。中国人中较早使用该词的是梁启超,如在写于1899年的《戊戌政变记》中,他认为“中国之大患在于教育不兴,人才不足,皇上政策首注重于学校教育之中可谓得其本矣”。孙中山随后在文章中也使用“政策”,该词开始流传开来。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学》[M],4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3]西方的“政策”概念可追溯到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政治理论中,随着近代欧洲国家和政党的大量出现而获得广泛使用。在早期的使用过程中,政策一词与“政治”“行政”等是混用的,如牛津英语词典对政策的解释是:“政治的睿智、治国的本领、慎重的引导、权术以及被政府与党派采购的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家和理论界对国家、政治与行政都倾向于一种合法化的表达方式,不少民主国家更希望通过政策去解释其合法化的制度体系,政策概念开始被重视并与其他概念区分开来。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3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美]J。E。安德森:《公共决策》[M],3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5]陈振明:《公共政策学》[M],4~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4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7]转引自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M],1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8]我国文化机构和政策可以说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如据《周礼》记载,商周时期就已形成以“大司乐”为首脑的音乐机构,人数达千人以上,分设官吏进行管理。参看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7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西方也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文化管理机构和政策措施,如雅典城邦政府直接组织管理戏剧的创作、演出等。参看廖可兑:《西欧戏剧史》[M],2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10]原文是:“Culturalpolicy’shouldbetakeotalofthesddeliberateusagesaorlackofaasociety,aimedatmeetiaineedsthroughtheoptimumutilizationofallthephysidhumanresourcesavailabletothatsocietyatagiveuralPolicy,APreliminaryStudy(Paris:UNESCO,1969),p。10,转引自何志平、陈云根:《文化政策与香港传承》[M],65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胡惠林:《文化政策学》[M],4页、10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12]金重远:《炮火中的文化——文化和二次世界大战》[M],3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13]何志平、陈云根:《文化政策与香港传承》[M],65页,北京,中华书局,2008。
[14]毛少莹:《公共文化政策的理论与实践》[M],6~8页,深圳,海天出版社,2008。
[15]在一国同一法域之中,法律体系呈现出纵横交错的特征。在单一制国家结构中,为了维持法律体系的内在统一,不但各种法律部门在横向上要相互衔接,而且各种法律渊源在纵向上要保持协调。从法的效力上看,一切法律渊源都具有法的形式效力,其效力本身并不存在差异,但不同渊源的法律规范却存在等级,即所谓法律位阶,它是指每一部规范性法律文本在法律体系中的纵向等级。下位阶的法律必须服从上位阶的法律,所有的法律必须服从最高位阶的法。在我国,按照《宪法》和《立法法》规定的立法体制,法律位阶共分六级,从高到低依次是:基本法、普通法、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
[16]毛少莹:《文化全球化与文化的全球主义的兴起》,见张晓明等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7]参看陈鸣:《西方文化管理概论》[M],108~109页,北京,书海出版社,2006;毛少莹:《公共文化政策的理论与实践》[M],10页,深圳,海天出版社,2008。
[18]参看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M],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谢明:《公共政策导论》[M],33~4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9]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M],2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0]以下关于公共文化政策主体的介绍,主要参看胡惠林:《文化政策学》,(29~33页)以及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296~300页)的相关论述。
[21]《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转引自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M],2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3]同上书,306页。
[24]本图选自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3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5][美]道格拉斯·诺斯:《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45~4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6]同上书,46页。
[27][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任俊志、任军锋、朱德米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蒯大申、饶先来:《新中国文化管理体制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王本朝:《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张利群:《文艺制度论》等。
[28]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使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M],见《现代制度经济学》[M](下),26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9][美]道格拉斯·诺斯:《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4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0]蒯大申、饶先来:《新中国文化管理体制研究》[M],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1]汪玉凯:《准确理解顶层设计》,见http:。people。。h20120326c25408-3960222313。html,2012年3月26日。
[32]毛少莹:《中国文化政策30年》,见http:。bbs35_75790。html?1348198317,2008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