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者之城并不需要睡眠,它需要神经的燃料。
医生成了燃料,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却一点点熄灭。”
那一年,他四十七岁。
他的手仍稳,心却再也稳不下来了。
(五)治不好的病
2025年10月,秋天的兰河城像被某种灰色的雾笼罩。风从黄河上刮过,树叶在空中旋转、坠落,又被卷起。城市照常喧嚣,医院照常运转,电梯的门照常开合,像生命在重复呼吸的仪式。
沈玉平每天仍准时到医院。
穿白大褂、查房、签字、开药——动作流畅得像算法。
他似乎比任何人都健康,只是更沉默。
直到那天清晨,他在休息室的电脑上看到那条新闻。
【哈佛精神病学专家韦伯教授在办公室自缢身亡】
42岁的韦伯是国际著名自杀干预系统的设计者,生前拯救过上万名抑郁患者。
他的最后一封邮件仍在为患者安排门诊,而遗物中记录着连续工作32小时晕倒的日常。
全美37家医院因此启动心理筛查——医者仁心的背后,是亟待守护的血肉之躯。
他盯着屏幕,看了很久。
眼前的字在抖,像是从纸上滑进血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医生的死
他在午间会议上把这条新闻读给团队听。
语气平稳,仿佛在讲另一个星球的故事。
“他救人,却没救自己。”有人叹。
沈玉平说:“所以他是诚实的。”
众人愕然。
他接着说:“死亡是医生最真实的患者。我们每天都在给别人延期,却从没问过自己:值不值得。”
会议陷入沉默。
那天之后,他再没在公开场合提过“理想”“信念”“使命”这些词。
但他开始频繁写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医学笔记
那几周,他几乎不眠。
办公室的灯整夜亮着。
护士凌晨来查班,总能看见他伏在桌前,写些什么。
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他最后的笔记,标题只有四个字——《治不好的病》。
第一页写着:
“病名:人类。
症状:清醒。
传染途径:理性。
病因:过度理解世界。”
他列出二十条“现代性病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