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焦虑、恐惧、贪婪、孤独、信息过载、道德疲劳……
最后一条写着:
“症状二十:死亡被禁止谈论。”
他在旁边批注:
“当一个社会害怕死亡,它就已经病入膏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死亡门诊
那年十月中旬,医院出现一个特殊病例。
患者为七岁女孩,患绝症。父母哭着问:“医生,她还有多久?”
沈玉平答:“如果奇迹存在,半年。”
母亲跪地:“求您救救她。”
他低声说:“我能做的,是让她不痛。”
那晚他守在病房外,看女孩安静睡着。
他忽然明白,所谓“救”,并非阻止死亡,而是让死亡更温柔。
第二天,他在笔记上写:
“死亡不是敌人,而是医生的最后同事。
我们并肩工作,只是她比我更诚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顾行之的最后一次谈话
我是在十月底那个阴天去看他的。
他的办公室窗帘半掩,空气里飘着咖啡和酒精的味道。
“顾行之,”他说,“我最近在想一个问题:
为什么人类害怕死,却不怕活得像死?”
我答:“也许是因为活着还可以假装有意义。”
“对。”他苦笑,“医学也是这种假装。我们发明术语、药物、手术,只是为了延迟意识到自己有限的那一刻。”
他点燃一支烟,手在抖。
“你研究人性,我研究神经。可我们研究的,其实是同一种东西——恐惧。”
“什么恐惧?”
“失去控制的恐惧。我们都在竭力证明自己能主宰命运,可命运总在笑。”
他看着窗外的黄河:“顾行之,有时我想,死可能是一种更高的清醒。”
那天我们聊了三个小时。
他看起来平静得近乎透明。
临别时,他递给我一个U盘:“这是我的研究记录。也许你能从里面写点东西出来。”
我没想到,那是他的告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夜行
10月23日夜。
他独自开车离开医院,驶向郊外的黄河大桥。
监控显示,车速始终平稳,没有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