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废墟上的纪念碑
兰河的春天,总是晚一点来。四月的风仍带着寒意,沙从西边的戈壁卷过来,吹在新建成的“蓝星商业广场”玻璃幕墙上,发出低沉的呼啸声。
广场中央,新竖起一座雕塑。
一个高举扳手的铜人,身后是几根弯曲的铁梁,底座上刻着八个金色大字——“致敬三机厂的建设者”。
开幕那天,锣鼓喧天。市领导来了,穿着黑风衣的主持人拿着话筒说:“这是我们城市工业精神的象征,是历史与现代的连接。”
台下掌声如潮。人们举着手机拍照,上传朋友圈:“兰河有了新地标!”
顾行之也在人群里。风吹过,他忽然觉得那铜像的脸有点像赵铁民。可又不像——那张脸太干净、太庄严,像被精心设计的广告。
“他不会喜欢这样的纪念。”他心里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幕式后,他在商场里转了几圈。
昔日的厂房已全被玻璃、霓虹替代。原先的总装车间成了影院;铸造车间成了“蓝星潮玩中心”;厂门口的警卫亭,改成了奶茶店。
他走到那家奶茶店前,点了一杯“怀旧豆浆味”,尝了一口,味道奇怪——甜得发腻。
他忽然笑了。那不是豆浆,是记忆的替代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拿出笔记本,在广场台阶上写:
“记忆正在被城市消费。
工人不再是工人,而是被塑形的纪念碑。
被遗忘的赵铁民,如今以雕塑的形式被重新发明。
他们纪念的不是他,而是自己的体面。”
写完,他抬头望向那铜像。阳光下,铜面闪着亮光,像一张被时间擦亮的假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段时间,兰河市政府在搞“工业文化遗产申报”。顾行之被请去做顾问。
会议室里坐满了专家、干部,还有几个房地产商。市文旅局长介绍:“我们要把‘三机厂记忆’做成文化品牌,带动旅游经济。”
有人附和:“可以建个‘工人博物馆’,搞工业体验项目。”
另一个人说:“再拍个纪录片,《铁与火的记忆》之类的。”
顾行之听着,心里发凉。他想起赵铁民的油条摊,想起那句“我不看门,我看锅”。
他忽然站起来,说:“请问——你们要纪念的工人,还活在谁的记忆里?”
会场一片沉默。
局长笑了笑:“顾老师,我们纪念的是精神,不是个人。”
“精神能没有人吗?”
“当然有。我们要传承一种时代气质。”
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这些人需要的不是“工人”,而是“故事”。一个可以用来包装、宣传、盈利的故事。
真正的工人,早被扫出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后,他走到厂区旧址边。那里新修了步行街,叫“蓝星·工匠里”。店铺名字花哨:“铁匠烧烤”“螺丝钉酒吧”“工人食堂主题餐厅”。
门口贴着广告:“体验工业复古风,感受劳动之美。”
他走进去,看到一个穿吊带裙的服务员端着“铁锤鸡翅”,笑得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