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问:“你知道这地方以前是什么吗?”
姑娘愣了下:“啊?是工厂吧?”
“哪家?”
“不知道哎,我刚来。”
他笑了笑:“没事。”转身出了门。
外面灯火辉煌,霓虹闪烁,“工匠精神”被镀上了金色的光。
他忽然想起赵铁民那句:“劳动不会骗你,人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去的路上,他去了赵铁民的坟。坟在兰河北岸,山风大,草干得像纸。
他拿出一瓶豆浆,倒在土上。
“赵叔,他们给你立雕塑了。”
风吹过,坟头的土灰飞扬,像有人在轻轻笑。
他蹲在地上,点了一支烟,说:“你说得对,劳动不骗我,人会。现在连记忆都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年秋天,他写完论文《劳动的沉默:从工人伦理到记忆政治》。
论文最后一段,他写道:
“赵铁民这一代人,是国家机器的齿轮;
改制后,他们成为机器的废料。
当他们死去,城市用雕塑、展馆、纪念节重新塑造他们的形象,
但那已不是他们的生活,而是资本的纪念术。
真正的伦理,不在于被纪念,而在于被记得。”
论文发表后,获得不少好评。有人说:“顾老师写得真有人文情怀。”
他心想:你们没见过赵铁民的手。那双手的裂纹,比所有理论都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有电视台要拍纪录片《兰河的记忆》。
导演找到顾行之:“听说您认识老工人赵铁民?”
“认识。”
“能带我们去看看他家吗?”
“他家没了,拆了。”
“那我们拍点能代表工人精神的地方吧。”
他沉默片刻,带他们去了商场。导演举起摄像机,对着铜像拍,嘴里念解说词:“昔日的三机厂,如今化身现代商业地标,象征着工业文明的延续与超越。”
顾行之听着,转过头,不再看那镜头。
他想,如果赵铁民活着,一定会笑骂:“放屁,咱那是被超越了?那是被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子播出后,网上一片点赞。
网友留言:“好感人,兰河的工人真伟大。”
“向老一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