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毛毛接着边看手机边吃饭。
一家人都吃完了,而毛毛才吃了一个饺子。毛毛妈妈生气了,大声说道:“有完没完,这顿饭你要吃到什么时候?”见到妈妈生气了,毛毛忙放下手机,开始认真吃饭……
这样的场景,家长们一定不会觉得陌生吧?这就是典型的拖延症,应当引起家长的重视。对于这样的习惯,家长们千万不要觉得是件小事,时间久了,这样的习惯会影响孩子未来的生活和工作。要想改变孩子拖延的习惯,家长可以借助一样小工具——钟表。
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限制时间,如:
(1)上厕所
“妈妈,我要上厕所。”孩子说道。
“你可以直接去呀,为什么要告诉我一声呢?”妈妈问道。
“因为在幼儿园里,上厕所就需要告诉老师。老师同意之后,才能去。”儿子说道。
儿子的回答好可爱,妈妈决定不纠正孩子的这一报告习惯:“好吧,去吧,三分钟时间解决。”
结果,孩子三分钟不到就上完厕所了。
(2)吃饭
“吃饭了。”妈妈说道。
孩子跑了过来,拿起筷子准备吃饭。妈妈立即阻止道:“吃饭的时候,电视机可以开着吗?”
“哦。”孩子不情愿地关掉了电视机。
“对了,做事情要专心。二十分钟内吃完饭。”妈妈说道。
果然,孩子在二十分钟之内就把饭吃完了。
(3)睡觉
“你现在可以看一集动画片,看完之后,关掉电视机,自己上床睡觉。”妈妈说道。
“遵命。”孩子高兴地亲了妈妈一口,蹦蹦跳跳地打开了电视机。
没过多久,孩子果然主动关掉电视机,上床睡觉了。
由此可见,孩子的拖延症完全可以利用钟表来解决。时间久了,孩子的习惯也就养成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孩子有一定的自控力,说到做到,不能放纵自己,如看完一集还想看一集,就会久久不能上床睡觉。这样一来,孩子拖延的习惯就很难纠正了。因此,在利用钟表这个小工具的同时,家长还需要做好以下事情——
(1)鼓励孩子,表扬为主
当孩子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段里完成了任务时,家长不要吝啬表扬孩子的语言,夸奖他一顿,将孩子高高“架起”,让孩子觉得不好意思不按要求做。
(2)事先征得孩子的同意,双方达成协议
和孩子商量好看一集动画片就去睡觉。等到孩子看完之后,如果他提出还想看一集时,家长就需要坚持立场,并搬出“你事先已经同意,需要说到做到”这一“尚方宝剑”。那么,孩子便不得不控制自己的欲望,坚守承诺了。
(3)坚持坚持再坚持
任何好习惯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毁掉一个好习惯却是瞬间的事情。为了能够保持孩子的好习惯,家长和孩子都需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不可半途而废。
5.让孩子管好自己的“省心”教育法
现在流行一种新的家庭教育法,叫作省心教育法。顾名思义就是说家长们省点心、放开手,不替孩子做太多,反而有利于孩子自食其力、管理好自己。
现在家长们可以说是将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孩子。从出生到上学,到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再到结婚生子,只要父母还有一口气,就要替儿女操心、包办。这就是现在大多数家长的心态。
然而,让我们来看一看那些让父母操了一辈子心的孩子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