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用准精锐人才
李嘉诚语:
对于我来说,人才是相当重要的,甚至比金钱还要看得重要。在我心目中,不论你是什么肤色,不论你是什么国籍,只要你对公司有贡献,忠诚肯做事,有归属感,有长期的打算,我就会帮你慢慢地经过一个时期而成为核心分子,这是我公司一向的政策。
制度比血缘更可信,人才比亲人更可贵。
马世民等于是李嘉诚连公司一道买下的人才。1984年,马世民即坐上和黄集团第二把交椅,任董事行政总裁。
除和黄,马世民还先后出任港灯、嘉宏等公司董事主席。马世民是长实系除老板李嘉诚外,第一个有权有势、炙手可热的人物。李嘉诚表示:“我一个人没有那么多时家做那么多间公司的主席。”另外,青洲英泥行政总裁布鲁嘉也是英国人。
在和黄、港灯两大老牌英资集团旗下,留任的各分公司董事长、行政总裁达数十人之多。
马世民把李嘉诚左右手称为“内阁”。评论家说:“这个内阁,既结合了老、中、青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的色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70年代末一80年代中期,李嘉诚大举进军香港英资企业。
1977年,李嘉诚购得美资永高公司后,迅速把矛头指向称雄香港的英资。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怡和系的九龙仓,以退为进的李嘉诚放弃九龙仓收购,把经营不善的和黄洋行作为收购对象。
他在部署收购和黄的同时,在市场悄悄吸纳英资青洲英泥(注:水泥)公司的股票。1978年,李嘉诚持有的青洲英泥股票达25%,他人局出任董事。1979年,他所持的股份增购至40%,顺理成章坐上青洲英泥董事局主席之位。
李嘉诚完成收购和黄洋行先后达3年,1981年伊始,他正式出任和黄集团董事局主席。
港刊称,“以鬼治鬼”是李超人完成收购英资企业后的治理大计。青洲英泥的行政总裁选留布鲁嘉,和黄集团的行政总裁是李察信。
1982年秋,英首相撒切尔夫人赴京就香港的政治前途与中方谈判,香港英人惶恐不安,信心危机席卷香江。李察信竭力主张和黄集团将重心转向海外发展,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前途。
两人在发展方向上分歧严重,导致了李察信的辞职。接替行政总裁一职的是另一位英籍人士——马世民。马世民上任不久就参与收购英资港灯集团,并出任港灯主席。
马世民一上任,便为和黄赚大钱,并辅佐李嘉诚成功地收购港灯集团。是为当时华资进军英资四大战役(李嘉诚收购和黄、港灯,包玉刚收购九龙仓、会德丰)中的一役。
马世民辞去和黄董事总经理一职,与李嘉诚跨地区投资重点移向中国内地不无关系。
1984年,马世民接替英籍前任李察信,坐上和黄首席行政长官交椅。李察信的辞职,是主张放弃香港,大举投资海外。这与老板李嘉诚立足香港的信念背道而驰,李嘉诚便启用看好香港前途的马世民。
马世民上任,把和黄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1986年,马世民提出立足香港、跨国投资的策略,得到李嘉诚的支持。于是,就有了和黄、长实及李嘉诚私人大笔投资海外的惊人之举,引起世界经济界的瞩目。
谁知,种子撒出去,却不见摘回丰硕的果实——投资回报不理想。
李嘉诚无疑是海外投资金额最大的一位香港华人富豪。与此同期,香港不少财团已在中国内地轰轰烈烈干起来,取得骄人业绩。李嘉诚先输一轮,不甘再落后,从1992年起,把港外投资轴心放到内地市场。
正是这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经济特区,掀起改革开放的巨浪。中国内地,被世界经济界看成全球最具潜力的投资市场。据传,亲英亦亲华的马世民,固执地要李嘉诚三思而行。李嘉诚往往行动迟人一步,但决策已定,就不易随便更改。
李嘉诚为了增强下属对集团的归属感,往往会给他们以低价购入长实系股票的机会。
就在马世民离职的9月中,马氏就用8.9港元股的价格购入160多万股长实股票,当日就按每股23.84港元的市价出手,净赚2500多万港元。
商人在商言商,皆为利来。
李嘉诚体恤下属,让下属分享利益,可使集团拥有更强的凝聚力。
其实,如果要计算的话,李嘉诚给予下属额外的利益,比他们因勤奋工作而创造的效益,相差不知凡几。
就以马世民来说,低进高出长实股票,净赚2500多万。但是,马世民为和黄与李氏家族创造的盈利则以十亿百亿计。
以小换大。最大的赚家还是李嘉诚。
李嘉诚过去对收购来的英资公司,不但保留英人,还继续招聘英人,实行“以夷制夷”,港人惯称之“鬼打鬼”。
1993年9月,马世民辞去和黄行政总裁的职务,该职由长实董事副总经理与和黄执行董事霍建宁接替。
马世民成为和黄最后一位洋大班。
也就是说,从霍建宁开始,以后不太可能启用洋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