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修静(406年-477年),字元德,吴兴(今浙江吴兴东)人,南朝宋道士。他自幼喜欢文籍,穷究象纬;早年曾离家修道,广游云梦山、衡山、罗浮山、峨眉山等名山。453年,宋文帝派人将他请人宫中讲道。但是,陆修静不愿受官场束缚,于是拒绝了,继续周游四方。461年,他驻留在庐山太虚观,聚众研经传道,对庐山道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陶弘景
陶弘景(452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真人,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梁道士。他精通儒学经典,以文章辞句著称。梁武帝本想延揽他人朝为官,但被陶弘景拒绝了。梁武帝便常与他商讨朝廷大事,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陶弘景在历算、地理、医药等方面都颇有研究。传世著作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本草经集注》等。
王远知
王远知(530年-635年),字广德,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隋唐道士。他曾在茅山隐居,静修陶弘景的上清经法。陈宣帝曾派人召他人重阳殿讲论,对其大加赞赏。611年,隋文帝也派人迎请他人宫请教仙事。唐玄宗为了纪念他,曾命李含光在太平观造影堂摹写他的画像。著有《易总》等。
成玄英
成玄英(生卒年不详),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唐初道教学者。631年,唐太宗派人将他召入宫中讲道,加号“西华法师”。他曾致力于为老、庄之学的经典作注释,还强烈推崇《道德经》、《庄子》等书,并在注疏中着重阐发“重玄之道”的思想,使得道教哲理得到进一步深化。著作有《老子道德经注》、《开题序诀义疏》,已经佚失。
潘师正
潘师正(586年-684年),字子真,谥号“体玄先生”,贝州宗城(今属河北)人,隋唐时期道士。他自幼熟读六经,并得到母亲口授《道德经》。后来,他先后在茅山、嵩阳双泉顶、逍遥谷等地修道长达二十余年。676年,唐高宗巡幸洛阳,召见潘师正,对他极为礼遇。《正统道藏》中收录有《道门经法相承次序》,其中记载了唐高宗和潘师正的对话。
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647年-735年),字子微,自号白云子,法号道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唐代道士、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他从师于潘师正,并学到符篆及辟谷、导引、服食之术。他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尤精于隶书、篆书,时人称“金剪刀书”。他与李白、贺知章、孟浩然等人同号“仙宗十友”。他的理论自成体系,对后世的内丹学、理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吴筠
吴筠(?-778年),字贞节,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代道士。他早年屡试不第,于是前往嵩山向潘师正拜师,并传习上清经法。开元年间(713年-741年),他南下游历,访道茅山、天台、沧海等地。唐玄宗闻其名,曾在大同殿召见他,赐待诏翰林。他曾几次向玄宗请求返还嵩山,直到安史之乱中才得到允许。后来他在剡中隐居,与李白等人相酬和。著有《玄纲论》、《神仙可学论》等。
八仙图李含光
李含光(682年-769年),又称玄静先生,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代道士、茅山宗第13代宗师。他最初在龙兴观出家为道土,精通老、庄、周易等学说。729年,他拜司马承祯为师,后在王屋山传受道法。唐肃宗曾多次夸赞李含光,称他“久契真要,深通元微,游逍遥之境,得朝彻之道”。著有《三玄异同论》、《周易义略》、《老庄学说》等。
张果
张果(生卒年不详),唐朝道士。相传,张果小时在中条山隐居,往来于汾、晋间。733年,唐玄宗召见张果至京,向他询问神仙之事。玄宗本想将玉真公主赐予张果,但被他固辞;于是,玄宗改为赐号“通玄先生”,提拔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并在恒山为他建立栖霞观。我国民间传说的“八仙”故事中的张果老就是以张果为原型,他的很多事迹都在民间广为流传。
吕洞宾
吕洞宾(798年-?),名岩,字洞宾,河中永乐(今山西芮城)人,唐代道士、道教神仙“八仙”之一。他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熟读经史,曾做过地方官吏。由于他厌倦了乱世纷争,于是就散尽家财,到九峰山修行,取道号纯阳子。道教把他称为“剑仙”、“酒仙”、“诗仙”等,民间流传着许多他的故事。著有《吕祖全书》、《九真上书》、《孚佑上帝文集》、等。
施肩吾
施肩吾(生卒年不详),字希圣,自号栖真子,洪州(今江西南昌)人,唐朝道士。他自幼心怀隐居学仙的志向,**不羁。820年,他考中进士,但是他深知仕途险恶,于是辞职离开官场,东归故里。长庆(821年-824年),他在洪州西山隐居学仙,张籍称其为“烟霞客”。施肩吾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描写的大多是隐居学仙的乐趣和山林景色,《全唐诗》中录存有他的诗歌。
刘海蟾
刘海蟾(生卒年不详),名操,字宗成、昭远,号海蟾子,燕山(今北京)人,五代道士、道教全真派五祖之一。他原在五代燕主刘宗光朝为相,后来受到高人点化,于是辞官寻道,并向吕洞宾修习丹道,在代州凤凰山归隐。他平时喜好谈论性、命之理,崇尚黄老道术。著有《还金篇》、《黄帝阴符经集解》等。
赵归真
赵归真(?-846年),人称赵炼师,唐代道士。他在唐敬宗朝曾任两街道门都教授博士一职,时常出入宫掖。为敬宗“说以神仙之术”。在文宗朝曾奉命与八十名道士在宫中做道场。唐武宗喜好道术修摄之事,即位后对赵归真更加宠信。845年,赵归真和他举荐的数名道士相互勾结,欺压僧侣。846年,武宗因为每天服用赵归真等所炼的丹药,中毒致死,赵归真于是被杖杀。
闾丘方远
闾丘方远(?-902年),字大方,号玄同先生,舒州宿松(今属安徽)人,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南岳天台宗的重要人物。他16岁就博览经史。34岁时,他在天台山玉霄宫受法箓,后从学弟子超过二百多人。他曾从卷帙浩繁的《太平经》中精选三十篇,编成了简明读本,命名为《太平经钞》。
杜光庭
杜光庭(850年-933年),字宾至,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唐代道士。因屡次科举考试不第,他在唐懿宗咸通年间(860年-873年)前往天台山学道,拜应夷节为师,是司马承祯的五传弟子。他钻研上清派服气之法,有“传真天师”、“山中宰相”之誉。他晚年在青城山定居,潜心悟道,死后葬于清都观。著有《历代崇道记》。
彭晓
彭晓(?-954年),本姓程,字秀川,号真一子,西蜀永康人,唐末五代道士。相传他曾遇到高人所传丹诀,并在飞鹤山修行,自称“昌利化飞鹤山真一子”。他常用篆符为人治病,号为“铁扇符”。他主张性、命双修,在修炼养生、阐发内丹等方面造诣颇深。传世著作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鼎器歌》、《还丹内象金钥匙火龙水虎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