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
陈抟(?-989年),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人,五代宋初道教学者。他屡试不第,又与高道隐士往来甚密,于是便决心出家。他是北宋三教合流的第一个倡导者,他把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和道教的修炼方术与儒家的修养、佛教的禅观融会贯通,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被后人称为“陈抟老祖”、“睡仙”等。
曹国舅
曹国舅(生卒年不详),名佾,也作景休,字公伯,真定(今河北邢台)人,道教八仙之一。相传,他是宋仁宗朝的大国舅。史书记载,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长于作诗。《神仙通鉴》中记载,他不喜富贵,却仰慕仙道,于是人山修炼,被钟离权、吕洞宾收为徒弟,很快他也修成仙道。
张伯端
张伯端(?-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天台(今浙江天台)人,世称悟真先生、紫玄真人、紫阳真人,北宋道士,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他自幼博览三教经书,广泛涉猎各种方术。他在成都遇到刘海蟾授道,于是著书立说,传道天下。在内丹学说上,他主张以内丹作为修仙的途径,强调先修命、后修性,对佛教禅宗的“明性”境界尤其推崇。著有《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禅宗诗偈》等。
刘混康
刘混康(1036年-1108年),字志通,世称“华阳先生”,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北宋道士。在宋神宗朝(1068年-1085年)他就已经名扬天下,受到神宗器重。1108年,在宋徽宗的一再催促下,刘混康奉诏出山。到京城后,他曾奉命在上清储祥宫建造元符别观。徽宗对他极为宠信,曾赐号“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并先后赠诗七十多次。
张继先
张继先(1092年-1127年),字遵正,又字道正,号“翛然子”,北宋末期道士、道教正一派的第30代天师。宋徽宗曾四次派人召其入京,建造醮内廷,并赐其号为“虚靖先生”。张继先得到徽宗的恩宠,但是他淡泊名利,多次请求回归山野,清静修道。他认为“心”为万法之宗,主张人身有“精气、元气、元神”三宝。著有《大道歌》、《心说》等。
王文卿
王文卿(1093年-1153年),字予道、述道,号冲和子,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末南宋初道士、神霄派创始人。他自幼慕道,能诗善文;长大后他得到异人传习道法,修得风雷之术。1122年,他奉诏人京,赐馆于九阳总真宫。1126年,他回乡侍奉母亲,之后朝廷多次征召而不应。著有《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
林灵素
林灵素(生卒年不详),初名灵噩,一作灵蘁,字岁昌,温州永嘉人,北宋末期道士、道教神霄派的核心人物。他原是佛门童子,后来改从道教,远游到蜀地,习得《五雷玉书》。宋徽宗极为宠信他。1118年,他曾上呈《释经诋诬道教议》一卷。1119年,他建议徽宗下诏,将佛改为道。后触帝怒,被斥还温州。著有《归正议》。
曾慥
曾慥(?-1155年),字端伯,号至游子,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两宋年间道教学者、诗人。曾任仓部员外郎、尚书郎、直宝文阁等职。他晚年隐居在银峰,潜心研习道术。他为了研究和进行养生修道,曾从大量道书中精选修道养生术的资料,编成《道枢》四十二卷。另著有《集神仙传》、《类说》、《通鉴补遗》、《宋百家诗选》、《乐府雅词》等。
萧抱珍
萧抱珍(?-1166年),又名元升,卫州(今河南卫辉)人,金代道士、道教太一道的创始人。他原修习箓,并将其演化为“太一三元法篆”,后在卫州自创太一教传道。他主张以内炼为主,符篆为用。太一道的主要宗旨是祈禳劾治、治病驱邪。太一道的教徒坚持以符篆法修传,以符水祈禳,同时也注重内炼。太一教规定道士出家必须受密篆法物,嗣教者还需要改姓萧。
王重阳
王重阳(1112年-1170年),名中字、世雄,字允卿、德威、知明等,号重阳子,金代道士、全真道创始人。1159年,王重阳弃家外游,在甘河镇偶遇神人传授内炼真诀,得以悟道出家。1167年,他东出潼关,前往山东布教,并创立全真道。他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地位平等。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王重阳
王重阳拜别登程,太守纥石烈出郊外为其送行。分别时间后会之地,王重阳说:“夷门。”后来纥石烈听闻王重阳升化,痛心礼拜。图中所示为王重阳会别纥石烈的情节。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
孙不二
孙不二(1119年-1182年),法名不二,号清净散人,或称孙仙姑,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马钰的妻子,金代女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王重阳在她家借住时,曾以“分梨”的比喻点化孙不二和马钰。1169年,她在金莲堂出家,王重阳传授她天符云篆秘诀。她初在洛阳凤仙姑洞修道,修成后在伊河、洛河流域游历,并传道度人。著有《孙不二元君法语》等。
刘德仁
刘德仁(1122年-1180年),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今属山东)人,金代道士、道教教派大道教的创始人。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年-1189年),他奉诏入京居天长观,被赐号“东岳真人”。他行教共38年,提倡“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虚心实腹,守气养神”。他曾作九条戒法传习教徒,即忠君孝亲、诚以待人、清净无邪、安贫乐道、力耕而食、量人为用、不盗窃、不饮酒、不骄盈等。
马丹阳
马丹阳(1123年-1183年),原名从义,字宜甫,改名钰,字宫宝,号丹阳子,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1169年,他和妻子孙不二共同拜王重阳为师。后来,他传真布道,不仅继承全真道,并开创遇仙派,广收门徒,弟子众多。元世祖赠封其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世称“丹阳真人”。他还擅长针灸疗法。著有《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
谭处端
谭处端(1123年-1185年),本名谭玉,字伯玉,后来改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他博览经史,擅长草书和隶书。1167年,王重阳到山东传道时,医好了他久治不愈的风痹病,谭处端因此皈依全真道,苦心修炼。王重阳逝世后,他在伊、洛一带隐居。著有《水云集》传世。
王处一郝大通
郝大通(1140年-1212年),名磷,字太古,号恬然子,又号广宁子,法名大通,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代道士、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他喜好黄、老、庄、列、方外之书,擅长卜卦占筮之术,尤其精通《大易》。1168年,他得到王重阳的点化,皈依全真教。1175年,他在行乞时有所顿悟,于是在桥下苦修六年,人称“不语先生”;功成后继续往北传教。著有《太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