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们连夜制作了三百个“移动语箱”??外观像旧式电话亭,内部配备录音设备与小型投影仪,可播放林小舟的作品集。它们被秘密运往全国主要城市,安置在公园、地铁站、大学校园等人流密集处,顶部亮起柔和蓝光,标识牌上写着:
>**请进来,说一句话。无论多小的声音,都会被记住。**
与此同时,陈默写下一封公开信,题为《致未来仍不敢说话的孩子》:
>“我不知道你现在正经历什么。也许你在厕所隔间里蜷缩着,听着外面的嘲笑;也许你刚撕掉写了一半的遗书,因为觉得没人会在乎;也许你只是每天笑着点头,心里却早已千疮百孔。”
>
>“我想告诉你:十年前,也有一个男孩这样活过,也这样痛过,最后没能挺过去。但他留下的声音,如今正在改变这个世界。”
>
>“所以,请你再坚持一下。去找一个能听你说的人,哪怕只有一个。如果你找不到,那就对着风说,对着树说,对着星空说。总有一天,会有人路过,听见你,就像我们听见了他。”
>
>“而我承诺:只要你还在说话,我就不会停下记录。”
信件发布后三小时,第一座“语箱”前排起了长队。
第一位使用者是个十二岁的女孩,戴着红领巾。她走进去,对着麦克风轻声说:“我叫李婷,上周被同桌拿剪刀划破了裙子。老师说‘小孩子闹着玩’,可我很害怕……但我今天敢说了,因为我看到网上有人说,他们也经历过。”
她说完走出语箱,抬头看见天空中有无人机群正缓缓排列成一行字:
>**你说,我听。**
她笑了,眼泪落下。
同一时刻,纽约、伦敦、孟买、悉尼……全球二十七座城市同步点亮“语箱”,形成一场无声却壮丽的跨国共鸣。
而在某个监控室里,一位曾参与制定“情感阈值协议”的前工程师默默删除了电脑中的所有审查日志,然后打开个人博客,发布了题为《我曾亲手筑起高墙》的自白文。
>“我们设计语塔时,以为控制情绪波动是对社会负责。但我们错了。真正的危险不是人们哭,而是他们不再哭;不是他们愤怒,而是他们学会了麻木。”
>
>“我把防火墙代码写得太牢,却忘了人心需要透气的窗。”
文章末尾,他附上了原始协议的漏洞破解方式,并写道:
>“现在,我把钥匙交给你们。”
午夜将至,语塔主频进入最后十分钟倒计时。
陈默站在阳台上,望着那束即将熄灭的光,忽然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
他知道,真正的语塔从未存在于钢筋与数据之中。
它藏在每一个敢于开口的瞬间,躲在每一滴终于落下的泪里,蛰伏在千万人低声说出“我也是”时的颤抖唇间。
倒计时归零。
整座城市的语塔同时黯淡,光芒如潮水般退去。
但就在下一秒??
无数手机屏幕自动亮起,播放同一段视频:林小舟画中的漫画店招牌缓缓升起,伴随着他清朗的笑声。
紧接着,全球用户的终端齐刷刷弹出一条新消息,来源未知,内容仅有一句:
>**“别担心,声音不会消失。它们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活着。”**
陈默笑了。
他打开录音功能,轻声说:
“小舟,今天的辣条,我帮你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