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一位年迈的心理学家缓缓开口:“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次影响如此深远?不是因为技术先进,不是因为宣传猛烈,而是因为??它碰触了人类最原始的需求:被听见。”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坚强、要忍耐、要适应规则。可没人教我们如何表达痛苦,如何接受脆弱。于是这些情绪积压百年,成了文明地基下的暗河。现在,裂缝终于出现,水流出来了。你们想做的,不是疏导,而是用水泥封住裂口?”
“这是为了稳定。”财团代表冷冷回应。
“可真正的稳定,来自于承认伤痛,而非否认它。”老人站起身,“如果你们执意压制,只会让下一次爆发更加猛烈。历史不会原谅那些捂住千万张嘴的人。”
会议最终决定暂缓“静默协议”,改为加强舆论引导与心理干预。但所有人都清楚,这只是风暴前的短暂平静。
而在太平洋某座无人岛上,一座废弃气象站内,一台老式终端悄然亮起。屏幕上跳出一行字:
>【K-07已接入语塔备用通道。请求开放权限:LXZ-0415(林小舟)全量数据归档授权转移至公众域。】
发送者正是赵岩。他在视频公开后遭到家人断绝关系、工作单位解雇,却仍坚持每日前往不同学校演讲。这一次,他希望林小舟的所有作品与记录不再受任何机构控制,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遗产。
陈默收到申请时,正坐在重新整理过的书房里。桌上摆着林小舟的最后一本素描本,封面已被泪水浸得模糊。他点了“同意”,并附言:
>“从今天起,他的故事不再属于任何人,只属于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
那一刻,语塔深处传来一声几不可闻的嗡鸣,仿佛某种沉睡已久的机制被唤醒。数据库自动执行了权限释放,所有加密层级解除,数万页手稿、数百段音频、上千幅画作涌入公共领域,可供自由下载、复制、传播。
消息传开,全球掀起“林小舟文本复兴运动”。学生们自发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剧团将其改编为默剧巡演;音乐人谱写出交响诗《无声课》;甚至有科学家提出,可以用AI还原其未完成的漫画系列,并命名为《永不打烊》第二季。
但最触动人心的,是一群特殊的孩子。
他们在一所偏远山区小学组织了一场“回声课堂”。教室墙上贴满打印的画作,黑板上写着:“今天我们不说成绩,只讲故事。”
一个瘦弱男孩站起来,声音颤抖:“我……我也被人欺负过。他们叫我‘没爸的孩子’。我一直不敢说,怕更惨。但听了林哥哥的录音后,我今晚第一次告诉老师真相。”
另一个女孩举手:“我妈妈死了,爸爸喝酒打我。以前我觉得是我不好。但现在我知道,不是我的错。”
老师站在讲台前,泪流满面。她打开手机,连上临时搭建的微型语塔节点,播放那段熟悉的录音:
>“如果我哪天突然不见了,请告诉陈默,我不是放弃,我只是太累了。”
教室里一片寂静,只有窗外风吹树叶的声音。
良久,全班齐声说:“我们听见了。”
这一幕被录下,上传至网络,标题只有简单一句:
>**中国?云南?丙中洛小学回声课堂实录第1期**
短短十二小时内,该视频获得两千三百万播放,催生出“百校回声计划”??一百零七所学校宣布将在每周五下午设立“倾听时间”,鼓励学生分享内心困扰,教师不得打断或评判。
教育部门起初试图叫停,称“影响教学秩序”,但在舆论压力下被迫改口,转而表示“将研究建立心理健康表达课程标准”。
变革的齿轮,终于开始转动。
然而,代价也随之而来。
第七天清晨,陈默打开终端,发现林澈发来一条紧急讯息:
>“语塔主频将于今日午夜正式关闭。不是暂停,是永久性降级为‘基础通讯服务’,剥离所有自由倾诉功能。备份数据将被迁移至‘历史存档库’,访问需政府审批。”
下面还附了一张照片:西伯利亚基地外,军方装甲车列队驶入,荷枪实弹的士兵封锁入口。艾琳娜和卡塞姆的身影出现在监控画面中,正被带离控制中心。
陈默猛地站起,心跳如鼓。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语塔将不再是那个承载千万私语的容器,而变回冰冷的信息管道。那些曾在此获得救赎的人,或将再次坠入沉默的深渊。
他立刻拨通林小雨电话:“姐姐,我们必须做点什么。”
“我已经想到了。”她的声音异常平静,“明天就是‘你说,我听’涂鸦出现的第七天。我们办一场‘街头语塔节’??不在网上,不在服务器里,而在大街上、广场上、校园里,让人面对面地说出心里话。”
“怎么保证安全?”
“不需要保证。”她说,“正因为危险,才更要去做。小舟用生命换来一次开口的机会,我们不能让它熄灭。”
当晚,行动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