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扬州知府离京那日,以江南布政使为首的一众官员,在城外十里亭处为他设宴践行。
果然,这位一走就再没回来。刚过完年就传来风声,说是那位底子不干净,被圣人下旨申饬了一番,下放到山西去做县令了。
新的扬州知府徐甘是裕安三十六年的进士,原是在礼部任郎中,不属于任何一个派系。
如今猛然得了提拔,想也知道他是直接向新帝投诚了。
接替林如海的盐运使刘吉是太上皇的死忠,对徐甘这个投入新皇门下的自然看不顺眼。
于是,等徐家正式入驻了知府官邸,广撒请柬宴请扬州一众官员时,刘吉非但自己称病不去,还闹得大张旗鼓,摆明了就是逼迫一众官员站队。
他的本意是想借此机会辨清谁忠谁奸,也是让江南一带的官员看看,他们太上皇一系威势依旧。
却不想原本还在犹豫的江南布政使皇甫端见他如此拿大,不和自己这个封疆大吏提前打个招呼,就敢玩威慑这一套,心中恼怒,直接大张旗鼓地去参加了徐家的宴会。
许多属官是两方都不想得罪,原本刘吉不闹这一出的话,他们就可以装糊涂,你好我好大家好。
刘吉这个一闹,直接断了他们左右逢源的路子,不知道多少人暗地里骂他呢。
等到皇甫端站了出来和刘吉打对台,左右为难的众人松了口气,个个都不声不响地去了徐家。
虽说盐运使是正二品,布政使是正三品。可盐运使固然是地方重臣,布政使也是封疆大吏呀。
就算刘吉要问责,他们也有话说:布政使可是掌管着江南一地所有官员的奏折收发,若是想整治谁,根本不用动什么大手脚,只需要在两个官员有分歧时,把其中一个的奏折晚两天送上去,就足够人喝一壶了。
县官不如现管,这样的大佬,他们可得罪不起。
事后,刘吉也意识到自己操之过急了,反思过后,行事都低调了许多。
林如海看在眼里,不由暗暗摇了摇头,推测这刘吉的结局不会好了。
不过这都是后话,反正林如海是借着皇甫端的东风,和其他官员一样,非常低调地去赴了宴,趁机和徐甘示好。
徐甘初来乍到,正是需要摸清本地形势的时候。林如海这个扬州老牌官员主动示好,他虽然心里还存着防备,却也不会把人往外推。
而林如海之所以要和徐甘交好,除了早知道徐甘次子是自己未来女婿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借着徐甘跳到新帝的船上去。
他本就不是个迂腐愚忠的书生,既然已经知道了新帝不是省油的灯,老圣人终究要变成圣人刷孝心值的工具,自然是要趁着圣人根基还不深的时候雪中送炭了。
林如海是个心智极为坚定的人,既然已经决定了要向圣人投诚,他自然不会再藏着掖着。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如海对徐甘几乎是倾囊相授。他不敢给徐甘仔细讲解了扬州大小官员之间的关系网,还给他普及了当地豪绅大族之间的枝节,乃至盐帮漕运里头的猫腻。
盐运使这个位置太过重要,所有担任的人不但得是天子的心腹,任期还特别短,一年一换。
可林如海做得实在出色,在兼顾了国库利益的基础上,还让大小盐商都有得赚,并且没有造成盐价哄抬的现象。
这样的能吏,老圣人实在看重,一连让他在这个位置上待了五年。
若是按照前世的轨迹,林如海没有称病请辞,为了在和新帝的争斗中占据上风,老圣人还会继续让他在这个位置上待下去,直到榨干他所有的价值,林家只留下林黛玉一介孤女。
第160章今生初遇
在扬州待了这么多年,说是半个地头蛇都不为过。
有了林如海的指点和扶持,徐甘这个扬州知府,不但很快站稳了脚跟,还迅速清除掉了属官里的不安分因素。
至于刘吉,也不出林如海所料,不到半年便被人抓住了把柄弹劾。林如海这个江南道御史也抓住时机参了他一本,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刘吉被革职查办了,新的盐运使人选却僵持了下来。
圣人暂且还不想和老圣人彻底撕破脸,老圣人更是投鼠忌器,双方僵持到最后,便选了一个中间派的原太常寺卿高宏来担任。
太常寺是出了名的清水衙门,且是无权又无钱的那种。在这种地方做官的,要么就是勋贵子弟混资历的,要么就是没靠山还不善钻营被发配过去的。
高宏就属于后者。
之所以选他占据要职两位圣人都满意,就是因为他性情板正,做什么都一板一眼的,不会轻易被任何一方势力拉拢。
可是,这样的官员却实在不适合放到盐运使这样的位置上来。
他适合留在京城做个言官,风闻奏事,弹劾不法。
转眼三个月过去,徐甘彻底在扬州站稳了脚跟。为表达谢意,他亲手写了帖子,请林如海一家来官邸赏荷。
扬州知府的官邸后院有一个荷塘,上一任知府颇好风雅,收集了许多莲花名品载种其间。
这些荷花的花期早晚不定,长短不一,几乎是从五月底开始,一直能开到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