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敬大哥哥出家了。”他把已经拆开的信递给了贾敏。
“什么?”贾敏吃了一惊,忙接过来一目十行地看完。黛玉正窝在母亲怀里,也借机把那封信扫了一遍。
看完之后,贾敏沉默了半晌,叹息道:“这个时候出家躲躲也好,反正珍儿也那么大了,不指望他能支撑门户,只要能守成就好。”
此时的贾珍已经三十多岁了,儿子贾蓉十岁出头。贾敬给他精心挑选的原配妻子半年前刚过世,物色好的继夫人如今还没进门。
但贾敏估计,贾敬自己都知道出家避祸,当然也明白贾家这个时候需要低调。原来挑的继夫人家世还是太高了,双方又没正式下聘,估计往后谁都不会再提,男女双方就各自嫁娶了。
想到这里,贾敏干脆低头问女儿:“玉儿,你后来这位珍大嫂子,是哪家的女儿?”
林黛玉道:“珍大嫂子姓尤,其父是个四品官。她本人生得秀美多姿,又颇具管家的才干。
只可惜她父亲早逝,因家世薄弱,本身性子又软,被珍大哥哥压得抬不起头来,只能一味顺从保全自身。”
虽然和她关系好的惜春很不喜欢这个大嫂,但站在黛玉的角度上,她对尤夫人非但不讨厌,反而十分同情。
在她看来,以尤夫人的品貌才干,但凡换个讲理的规矩人家,必然一辈子安安稳稳的,绝对强过在贾家受气。
以贾珍的烂透的人品,无论哪个姑娘嫁给他,都是进了虎狼窝。
在自己亲生父母面前,林黛玉是半点都没有掩饰,言辞神情都中对贾珍的鄙薄一览无余。
夫妻二人对视了一眼,贾敏试探道:“照你这么说,你珍大□□后十分胡闹了?”
“娘亲真是太会给人留面子了。”林黛玉不自觉就学了徐茂行的口吻,阴阳怪气得格外不同。
不过贾敏却没有在意,只是看向了林如海,忧心忡忡地说:“不管怎么说,咱们和贾家都是姻亲。如果他们闹得太过分,必然是会牵连到咱们的。”
两个家族联姻,虽然说不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外人面前却也是绑在一起了。
一家富贵另一家跟着沾光,一家出了问题,另一家自然也要跟着遭殃。
林如海想了想说:“我给敬兄写封信,旁敲侧击一番。”
论理人家给儿子娶媳妇,他作为亲戚不该多嘴。可若是分明早知道了结果,却也不提醒一番,任由事情顺着既定的轨迹朝深渊滑去,林如海也做不到。
见父母已经作出了决定,林黛玉也没多说什么,等他们说完正事,便拉着父母出去散步了。
前世她已经尝到了多活动的好处,重生之后又一直担忧父母的身体,自然要把这好处分享给他们。
虽说夫妻二人都是喜静不喜动的性子,但女儿的一片孝心,他们也不好辜负。
不过,这样活动了一个月多月,身子骨的确是轻松了许多,就连饭量也上涨了。两人感受到了实打实的好处,自然也比从前积极了。
等到圣人禅位,新帝登基之后,贾敬的书信又一次传到了林如海手上。
他在信里先是详细写了京城最近的形势,嘱咐林如海低调做人,不要参与到二圣争斗中去。
在信的末尾处,他就贾珍的婚事感谢了林如海的关心,只是说替贾珍找了个武将家的女儿,不但身强体健,而且性子泼辣,家里有六个长成的兄弟,必然能接替他管束贾珍。
最后的最后,他又顺便给林如海报了个喜:他的夫人吕氏老蚌生珠,如今已有了三个月的身孕。想来过不了多久,他就又有一个孩子了。
相比于荣国府的人丁兴旺,宁国府的子息实在单薄。如今后院再传喜讯,又是相伴多年的嫡妻,贾敬自然喜不自胜,给妹夫写信的时候都忍不住炫耀了一下。
林黛玉知道,这个就是惜春了,心下不免有些感慨。
——若是贾家没有参与那些皇权争斗,贾敬就不会想着出家避祸,吕夫人也不会因孕期受惊,生下女儿没多久便撒手人寰。
而惜春有了亲生父母在身边看护,自然也不必到荣国府去寄人篱下。分明是宁府独女,份例待遇却和荣国府几个姐妹等同。
这一次珍大嫂子换了个性格强势的,也不知惜春这个还未出世的小姑子,是否会有不同于前世的境遇?
不过京城路远,就算林黛玉有心为惜春做些什么,也是鞭长莫及。
这次林家管贾珍娶妻之事,已经算是出格的举动了。如果再管人家对女儿如何教养,也未免太过讨人嫌。
新帝登基之后,朝堂之上看似平稳,其实却像是水位极深的湖面,表面水平如镜,底下却是静水深流。
过了大约有半年,新帝逐渐坐稳了皇位之后,就开始慢慢替换各方官员。
有愿意投诚的,新帝也乐意接收;觉得太上皇还能翻盘,不愿意为新帝招揽的,自然就受到了新帝派系的排挤和打压。
幸好贾敬躲得快,贾家除了他之外,又无人在朝堂中占领要职。新帝为人不算刻薄,就把他们家当成个屁,轻轻放过去了。
冬月下旬,现任的扬州知府被人弹劾,天子着其立刻回京自辩。
林如海是早就知道,这位一走就回不来了。其余扬州官员弄不清二圣临朝的形势,不管是支持哪一个日头的,都尽量不得罪另一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