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nbsp;nbsp;nbsp;二色金,也在贡品之列。
nbsp;nbsp;nbsp;nbsp;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最近三年,这种锦缎产出都不多,送到京城之后,圣人除了自用之外,就是赏赐太子。就连他这个皇子,也是沾了太子的光,从东宫的份例里分了两匹,都给瑶光做成吉服了。
nbsp;nbsp;nbsp;nbsp;宗室王公与各公主府邸都没有,更别说赏赐外臣了。
nbsp;nbsp;nbsp;nbsp;天子不赏外臣,太子自然更不会干这种出头露脸的事。
nbsp;nbsp;nbsp;nbsp;贾赦身上这身,颜色十分鲜亮,不像旧年积攒下的料子。再
nbsp;nbsp;nbsp;nbsp;想想荣国公如今管着江宁织造,这料子哪里来的,也就不言而喻了。
nbsp;nbsp;nbsp;nbsp;偏这会儿贾赦眼乖了,立刻发现景阳的目光在自己衣裳上流连,顿时得意道:“这是父亲和母亲月初送回来给老太太的,老太太疼我,就叫人裁了给我穿。”
nbsp;nbsp;nbsp;nbsp;景阳笑了笑,暗含讥讽道:“你们家什么好锦缎没有,孙老夫人见惯了这些,自然是不稀罕了。”
nbsp;nbsp;nbsp;nbsp;贾赦半点没听出来,嘿嘿笑道:“殿下说得也是。自从父亲做了织造,别的倒还罢了,这上头是真不缺。殿下若是喜欢,改明儿臣亲自给府上送几匹,也讨讨王妃娘娘的欢心。”
nbsp;nbsp;nbsp;nbsp;景阳无语地看了他一眼,忽然觉得自己和个傻子计较实在太掉分了。
nbsp;nbsp;nbsp;nbsp;最关键的是,话说得隐晦了人家听不懂,偏又不好明说,只能自己生闷气了。
nbsp;nbsp;nbsp;nbsp;他暗暗吸了口气,从容笑道:“这倒是不必了,荣国公从金陵送到寒舍的结节礼,各色锦缎俱全。”
nbsp;nbsp;nbsp;nbsp;——只是没有二色金罢了。如此看来,贾代善还是有些分寸的。
nbsp;nbsp;nbsp;nbsp;贾赦呵呵笑道:“原来老爷太太已经想到我前头去了。”
nbsp;nbsp;nbsp;nbsp;从金水桥走到东宫这一路上,景阳头一次发现贾赦的话真的很多,而且还是个自来熟。
nbsp;nbsp;nbsp;nbsp;一开始景阳觉得挺烦的,但贾赦也不知道是秃噜嘴了,还是真把景阳当自己人了,说着说着就从闲话转到了正事上。
nbsp;nbsp;nbsp;nbsp;当然了,或许在贾赦眼里,他说的这些算不上正事,充其量也就是他们自家的事。
nbsp;nbsp;nbsp;nbsp;比如荣国公贾代善已经上了述职的折子,且圣人已经批复了,估计年前他们夫妇就能带着次子贾政和其家眷一起回京了。
nbsp;nbsp;nbsp;nbsp;不过贾政的妻子王氏怀着身孕,若是到时候月份大了,肯定是不方便长途跋涉的。
nbsp;nbsp;nbsp;nbsp;荣国公膝下有二子四女,贾赦年纪最长,三个庶出的女儿年纪都在贾赦与贾政兄弟之间。唯有最小的女儿贾敏是史夫人嫡出,最得贾代善夫妻宠爱。
nbsp;nbsp;nbsp;nbsp;前面的三个女儿嫁到都是贾家旧部,唯有小女儿贾敏爱若珍宝,贾代善在相熟的人家里,精心挑选了同为开国勋贵的姑苏林家子林海。
nbsp;nbsp;nbsp;nbsp;那林家也是开国勋贵,不过因是文官,功劳又不如保龄侯史家,就只封了个列侯,三代之后就得靠自己了。
nbsp;nbsp;nbsp;nbsp;不过先帝念旧,到了林海的父亲那一代,本已经是第四代了,还是下了恩旨特许他多袭了一代。
nbsp;nbsp;nbsp;nbsp;等轮到林如海,那真是除了几代积攒下来的家产,什么都没有了。
nbsp;nbsp;nbsp;nbsp;也幸好他自己争气,不到二十岁就靠中了举人。三年之后京城应试,又御笔钦点了探花郎,直接便进了翰林院,做了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
nbsp;nbsp;nbsp;nbsp;在本朝的文官体系里,晋升最快的就是翰林和御史。
nbsp;nbsp;nbsp;nbsp;因有祖上的香火情,林如海在翰林院待满三年散馆的时候,又被圣人点为江南道御史。后累晋金陵知府、漕运御史,如今做着掌控江南一地鹾政的巡盐御史,身上又挂着兰台寺大夫的虚职。
nbsp;nbsp;nbsp;nbsp;可谓是位高权重,简在帝心。
nbsp;nbsp;nbsp;nbsp;原本林父体弱早逝,林家只留下孤儿寡母,已经有人对着林家偌大的财产垂涎欲滴了。
nbsp;nbsp;nbsp;nbsp;随着林如海中举,那些人纵然不甘,也只能暂时把爪子缩回去。
nbsp;nbsp;nbsp;nbsp;不过也只是暂时而已,林家人体弱多病是出了名的,读书科举又最是劳神,说不定林如海有命无运呢。
nbsp;nbsp;nbsp;nbsp;只要林海和他父祖一般英年早逝,只剩一个孤老婆子,还不是任人摆布?
nbsp;nbsp;nbsp;nbsp;但林家母子又不傻,不想被人吃绝户,当然就会为自家寻求靠山。
nbsp;nbsp;nbsp;nbsp;恰好林家和贾家祖上就有交情,贾代善又带着妻女在江南做官。姑苏离金陵不远,林海借着世交的名头前去拜访。
nbsp;nbsp;nbsp;nbsp;又恰好贾代善有感于世道清平,武官越发没了用武之地,早便与堂兄贾代化商议,要让下一代的孩子们都读书科举。
nbsp;nbsp;nbsp;nbsp;为表决心,下一代的名字都从了“文”字边。
nbsp;nbsp;nbsp;nbsp;就在林海中举,贾代化的次子贾敬就已经中了进士,还考中了庶吉士,如今在翰林院任职。
nbsp;nbsp;nbsp;nbsp;但贾家勋贵出身,纵然贾敬的学问是好的,在翰林院也免不了受那些书香门第甚至寒门子弟的排挤。
nbsp;nbsp;nbsp;nbsp;虽然贾敬对此早有准备,他靠翰林的目的从来都不为结交人脉,只是因为本朝的潜规则——非翰林不入内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