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陷入一片寂静,连远处海浪都仿佛凝固。紧接着,所有电子设备在同一秒自动开启:手机、路灯、交通信号灯、公共广播……
无数声音开始同步低语,不分语言,不论国籍,却有着惊人一致的节奏和韵律??那是《我记得》的旋律,由全球数千万人口诵而成。
天空再次裂开一道缝隙,云层翻涌,勾勒出巨大的猫形轮廓,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清晰。它低头俯视大地,双目如星辰般明亮。
林小满感到体内的河流开始沸腾。她的意识被拉入一个超越时空的维度??那里没有过去未来,只有“正在被记住”的瞬间如星火般闪烁。
她看见:
第七中学礼堂的地窖里,当年被销毁的儿童日记一页页浮现空中,字迹由灰转黑,仿佛重获生命;
联合国档案馆深处,一扇隐藏保险柜自动弹开,里面整齐码放着数千份“净化名单”原件,每一份上面都被红笔划掉,批注:“拒绝遗忘”;
而在南方海岛基地,主屏幕进度条终于抵达100%,档案解封瞬间,整栋建筑剧烈震颤,尘埃落下,露出墙内镶嵌的一块铜牌:
>**献给所有不肯闭嘴的灵魂。**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孩子们做了一个相同的梦。
梦中,他们走在一条长长的走廊,两侧是无数关闭的门。每扇门前都蹲着一只黑猫,有的年轻,有的苍老,有的浑身伤痕,有的通体透明。当孩子靠近时,猫便抬起头,用眼神询问:“你要打开这扇门吗?”
没有人强迫他们选择。但几乎所有人,都伸出了手。
第二天清晨,社交媒体被同一条消息刷屏:
>“我梦见了一扇门。醒来后,我想起了从未见过的父亲。”
>“我梦到了一只猫,它叫我名字的方式,像极了去世的奶奶。”
>“我不知道那是记忆还是幻觉,但我的心告诉我:不能再说‘忘了就好’。”
舆论风暴席卷全球。多国政府被迫公开承认“心灵花园”项目的存在,并启动赔偿机制。教育体系全面改革,“情绪压抑训练”被列为非法教学行为。心理学界发起联署,要求废除“异常情感干预指南”。
然而,新的对抗也随之而来。
某些势力开始推广“认知清洁剂”??一种宣称能“自动过滤负面记忆”的新型神经调节药物。广告语写着:“忘记痛苦,拥抱幸福。”
部分家长悄悄给孩子服用,导致孩子对亲人离世毫无反应,甚至对着遗照微笑。
更可怕的是,这些孩子的眼睛逐渐失去焦距,瞳孔深处浮现出极其规律的蓝光波动,频率接近已被摧毁的“灰烬协议”。
林小满第一时间察觉异样。她通过记忆共同体追溯信号源,发现幕后黑手竟是一个名为“新黎明基金会”的跨国组织,其创始人正是当年主导“心灵花园”项目的核心科学家之一??沈知远。
他曾亲手签署上百份记忆清除令,也曾站在火场外冷眼旁观孩子们尖叫逃窜。七年来,他隐姓埋名,如今卷土重来,口号却变成了“为人类减负”。
“这不是救赎,是灭绝。”林小满在紧急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他们想消灭的不是痛苦,而是记忆本身。一旦人失去了悲伤的能力,也就失去了反抗的动机。”
李砚秋带来最新情报:“他们在非洲建立了三个秘密实验区,用‘免费心理健康服务’诱导当地人接受脑波清洗。已有超过五千例记忆断层报告。”
“我们必须阻止他们。”林小满站起身,“但不能再靠少数人牺牲了。这一次,我们要让全世界一起抵抗。”
她启动了“回响计划”??利用EOE-01的共鸣机制,将真实记忆转化为可传播的情感波段,通过音乐、绘画、梦境等方式潜入人群。
第一波反击始于一首歌。
一支无名乐队在街头演奏原创曲目《门后的猫》,旋律简单,歌词模糊,却让所有听众产生强烈既视感。有人当场痛哭,声称想起了童年某个被封锁的房间;有人回家翻出旧相册,发现自己曾在七岁生日那天抱着一只黑猫合影,而家人坚称“家里从没养过猫”。
短短一周,《门后的猫》在全球传播超亿次,每一播放都会触发微量记忆复苏。研究人员发现,歌曲中隐藏着一段极低频声波,恰好能激活人类杏仁核中的“共情残留区”??那是被强制遗忘后仍不肯消散的情感印记。
沈知远很快意识到威胁。他的团队发布声明,称该歌曲含有“精神污染成分”,呼吁各国封禁。
可越是打压,传播越广。人们开始自发创作类似作品:一幅画、一段舞、一句诗,只要蕴含真实情感,就能引发连锁反应。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儿童。
一所小学举办艺术展,主题是“我做过最真实的梦”。其中一幅蜡笔画引起轩然大波:画面是一个燃烧的房子,一群孩子牵着手往外跑,天上飞着许多黑猫。角落写着一行歪扭的字:
>“老师说这是假的,可我记得那个姐姐拉着我的手说‘别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