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苏录和一干同窗前往州衙,报名参加科试。
科试虽然只是乡试的预备考试,审查的严格程度却远超之前的童试。
一来,因为它是朝廷选拔官员的‘入口关’,之后的乡试在省城,会试在京城进行,根。。。
马蹄声由远及近,尘土在冬阳下翻卷如雾。林知远端坐马上,身披玄色斗篷,乌纱帽檐压得极低,遮去了半张面容。他身后是两辆密封严实的木箱车,装载着从余杭带出的全部案卷与物证??那本账册、地契、银锭,乃至周文渊床头遗书的拓本,皆藏于其中,层层加锁,由赵承恩亲自押运。
高德全缓步上前,拂尘轻摆,笑容温润如春水:“林大人一路辛苦,陛下念你甚切,特命咱家亲迎十里。”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似有千钧之重。
林知远翻身下马,整衣拱手:“公公代天子劳军,学生不敢当。”语气温和,眼神却未有半分松懈。他知道,这位掌印太监素来深藏不露,虽为内臣,实握机要,连宰相见之亦需礼让三分。今日亲至城外相迎,绝非mere礼遇,而是监视与试探并存。
“状元公不必多礼。”高德全含笑扶起,“车内已备热茶暖炉,不如边走边谈?”
林知远略一颔首,随其登车。车厢宽敞,铺锦垫绒,熏香袅袅。待帘幕垂落,四壁隔绝外音,高德全方才敛去笑意,低声开口:“林大人在余杭所查之事,宫中已有耳闻。皇上昨夜批阅奏章至三更,连翻三遍你的密折,未发一言。”
林知远心头微震,面上不动:“学生唯求秉公执法,上报圣恩,下安黎庶。”
“好一个‘秉公执法’。”高德全轻叹,“可你知道吗?那份名单上的十七人,有九个是赵相门生,六个与东宫詹事府往来密切。你这一纸奏章,不只是掀了书院的瓦,更是动摇了朝局根基。”
车轮辘辘前行,窗外寒风呼啸。林知远闭目片刻,缓缓道:“若因牵连甚广便姑息养奸,那律法何存?科举何信?天下寒门士子,又凭何指望?”
高德全凝视着他,良久方道:“年轻人有胆识,老奴佩服。但你要明白,这朝堂不是文章考场,是非黑白,往往不在纸上。”他顿了顿,压低声音,“陈御史台已联名上疏,请旨彻查江南学政弊案。赵相则称此案‘证据孤证难立’,主张缓办。如今两派争执不下,陛下迟迟未决。”
林知远睁开眼:“所以,我是棋子?”
“不。”高德全摇头,“你是刀锋。有人想借你割敌之喉,也有人欲斩你以儆效尤。至于最终谁掌此刃……还得看风向。”
话音未落,车外忽传急促马蹄声。一名小宦官掀帘禀报:“公公,宫里急信!东华门刚出事??柳老尚书府邸被围,禁军以‘私通外官、图谋不轨’为由,搜走了三箱文书!”
林知远猛地起身,脸色骤变:“什么?!”
高德全神色不变,只轻轻挥手令来人退下,而后沉声道:“柳?大人昨日曾召见两名江南举人,又接见了你派去送信的仆从。这些,都被记档了。”
“荒唐!”林知远怒极反笑,“恩师致仕归隐六年,闭门著书,何来‘图谋不轨’?分明是赵崇安狗急跳墙,欲断我后援!”
“是啊。”高德全望着他,目光复杂,“可你有没有想过,为何你寄给柳老的信,会这么快被人知晓?是你的人泄露了行踪?还是……”他意味深长地停顿,“你自己身边出了问题?”
林知远心头如遭雷击。
那封“小心身边人”的匿名信再度浮现脑海。
他猛然想起回京前夜,驿馆灯火昏黄,林伯送来参汤,双手微颤;钱文昭深夜整理账册时,曾短暂离房半个时辰;赵承恩追捕刺客那晚,归来时靴底沾着不属于城内的红泥……
疑云如雾,悄然弥漫。
“公公之意,是让我自省?”林知远声音低哑。
“老奴不敢。”高德全合掌轻捻佛珠,“只是提醒一句:忠义易辨,伪善难防。有些人,陪你吃苦,未必愿你得势。”
马车驶入皇城南门,金吾卫列队肃立,甲光森然。林知远下车整冠,抬头望见紫宸殿飞檐刺破苍穹,心中竟无喜意,唯有沉重如铅。
翌日清晨,御前召对。
宣政殿内,龙涎香缭绕,皇帝赵祯端坐御座,面容清瘦,双目深邃。林知远跪拜毕,呈上三封奏章。内侍接过,一一展读。
第一封详述余杭案情,条理分明,证据确凿;第二封请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司会审,杜绝徇私;第三封则直指制度积弊??书院荐举权过重,易成权门捷径,建议废除三年试用期,改由礼部统一考核,择优录用。
殿中寂静无声。
良久,皇帝开口:“卿此行查案,可谓雷霆手段。然朕有一问:若照卿所言,尽削书院荐举之权,岂不让天下师儒寒心?”
林知远叩首答曰:“启奏陛下,学生并非否定书院教化之功。然今之书院,半数已沦为权贵交易之所。真正贫寒学子,十不得一入其门。与其放任腐化,不如暂收权力,重整纲纪。三年之后,若能建立公正考评之制,则可恢复。此谓‘先破后立’。”
“好一个先破后立。”皇帝轻叹,“可你可知,周文渊临死前写下‘上面还有人’,朕已派人暗查,竟发现一笔流向宫中的银款记录,经手之人……乃是朕的胞弟,荆王赵?。”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林知远伏地不敢抬头。他知道,这一刻,案件已从地方弊政,上升为皇室丑闻。
皇帝站起身,踱步至栏前,望着庭院中枯梅:“朕登基以来,励精图治,自以为清明在躬。却不料,贪蠹竟已渗入骨髓。连宗室亲王,都敢染指学政,收受贿赂,替人改籍冒考……可笑啊可笑。”
他转身盯着林知远:“你说,此事该如何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