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正月十五,元宵灯会。余杭西湖畔灯火如昼,百姓欢庆太平。林知远却在驿馆接到一封匿名信,信中仅八字:
>**“小心陈慎之,非忠即伪。”**
他心头一凛。
陈御史中丞自始至终支持他,甚至在他被软禁时仍上疏力保。可若此人也有私心呢?若他扶持林知远,只是为了借刀杀人、铲除赵党,而后取而代之呢?
他想起陈慎之那句“我看好你,因为你不怕”,当时只觉鼓舞,如今细想,却似别有深意。
“大人,要不要查?”赵承恩问。
林知远摇头:“不可轻动。若他真是幕后之人,必已布下陷阱。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是加快新政落地,让百姓看到改变,让民心成为我们的盾牌。”
于是,他宣布:自三月起,江南各地推行“公平科考试点”。所有考生一律糊名誊录,考官实行回避制,寒门子弟优先录取名额增至三成。同时设立“举报箱”,鼓励民众揭发舞弊行为,一经查实,赏银五十两。
新政甫出,应者云集。
短短半月,报名人数突破往年三倍。许多贫家子弟徒步百里前来应试,只为争一个公平机会。
而在暗处,赵党仍在挣扎。
二月初,一名自称“旧仆”的男子找到林知远,声称掌握赵崇安私通北狄的证据。林知远刚接见,那人便突然抽刀刺来,幸被赵承恩及时格挡。审讯之下,才知此人实为赵相府豢养的死士,所谓“证据”不过是诱他入局的圈套。
三月初,翰林院突传谣言,称林知远曾在余杭收受某富商赠妾,且育有一子。皇帝派内侍暗查,却发现所谓“妾室”原是刺客伪装,意图污名构陷。
一次次袭击,一次次阴谋,林知远却愈发坚韧。
他不再轻易见客,出行必带亲卫,每餐必经试毒。但他从未退缩。
四月初八,春雷滚滚。林知远在余杭主持首次新政科考。
考场内外,旌旗招展。三千余名考生鱼贯入场,脸上带着久违的希望。糊名、誊录、锁院、弥封,每一步都严格执行。考官皆由外地调任,亲属名单提前公示。
当第一份榜单张贴出来时,人群沸腾了。
榜首赫然写着一个名字:**李阿牛**。
一个放牛娃的儿子,靠砍柴供自己读书,竟考中头名!
老人跪倒在地,老泪纵横:“我儿……我儿终于能抬头做人了!”
林知远站在高台之上,望着欢呼的人群,忽然觉得父亲当年的话又在耳边响起:
>“知远,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让天下人都有书读。”
雨落下来,打湿了他的衣襟,也洗去了多年尘埃。
他知道,这场仗还没有赢。
赵崇安仍在相位,皇后势力未衰,朝中仍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的一举一动。但此刻,他已不再孤独。
因为他看见,有千千万万个“李阿牛”正从泥泞中站起,向着光走去。
而他,必须继续前行。
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是万丈深渊。
因为他是林知远,是状元郎,更是这个时代破冰的船头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