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箱里躺着一封三天前发送的匿名信,标题只有两个字:**火种**。
点开附件,是一段音频文件。
按下播放键,苍老而颤抖的声音缓缓响起:
>“我是张继农,原西安604所资料室管理员。
我知道自己活不久了……所以趁还能说话,把事情讲出来。
>1977年9月13日夜里,我接到命令,烧毁一批‘问题材料’。
名单上有林知远方、赵承志、孙婉清……整整三十七个人的名字。
>我照做了,但……我没烧完。
我把最关键的七份原始实验记录藏进了通风管道夹层,用油纸包好,贴着‘废品回收’标签送去了废品站。
>后来听说,有个清洁工捡到这些东西,卖给了旧书摊老板。
再后来……就没了消息。
>可就在去年冬天,有个人来找我,拿着一本破旧笔记本,上面写着我的笔迹。
他说,他是那个清洁工的儿子。
他说,他们家三代人都在等一个人来问这件事……
>如果你听到这段录音,请告诉所有人:我们不是懦夫。
我们只是怕得太久。”
音频结束,房间陷入死寂。
我坐了很久,直到窗外晨曦微露。
然后起身,拨通国安局专线,请求启动“灰烬计划”
??一项专为搜寻散落民间的历史证据设立的秘密行动。
与此同时,我联系了几位信任的历史学者与技术专家,组建了一个非官方研究小组,命名为“拾穗者”
。
我们不隶属于任何机构,也不申请经费,只做一件事:沿着那些被遗忘的线索,一寸寸找回失落的记忆。
第一站,是河北保定郊区的一家老书店。
店主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姓李。
据清洁工儿子提供的信息,当年那批资料正是通过他父亲的手流入市井,最终部分落入这家店。
可惜前任店主早已去世,但他保留了一份进货登记簿。
翻到1978年3月12日那页,我指尖猛地一颤。
上面写着:
>“购入废旧技术手册若干,含铀同位素分离图解(残)、某研究所会议纪要(俄文翻译稿)、手写计算稿三页(署名LZY)。”
>备注栏小字补充:**“买家:北师大物理系讲师周某”
**
LZY??林知远。
我们顺着这条线追下去,历经两周调查,终于在成都一所退休教师公寓里见到了这位周老师。
他已经八十二岁,中风后右半身瘫痪,说话含糊不清,但看到那份复印的进货单时,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他艰难地抬起左手,在纸上写下三个字:**“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