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他指向卧室衣柜顶部。
我们在那里找到一只铁皮饼干盒,内藏三本笔记、两张胶片底片,以及一份用塑料袋层层包裹的A4纸打印件??赫然是1977年高浓缩铀项目最终验收报告的复印件!
而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份报告末尾竟有吴世勋亲笔签名的审批意见:“建议列为绝密,永久封存。”
这不是伪造。
笔迹鉴定结果确认无误,且纸张年代与墨水成分均符合当年标准。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早在成果诞生之初,就有人蓄意将其雪藏,而非所谓“时代局限”
。
我们将这份材料提交中央党史研究室,并附上了完整的溯源链条。
一周后,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红头文件,宣布将“昆仑计划”
正式纳入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陈序列,并在全国巡回展出。
展览开幕那天,我去看了。
展厅中央,复原了当年实验室一角:斑驳的水泥墙,老旧的示波器,墙上挂着一张手绘的离心机结构图,旁边贴着一行粉笔字:“今天第1次调试,接近目标。”
参观者络绎不绝。
一对年轻情侣驻足良久,女孩轻声问男友:“你说,那时候的人真的相信能成功吗?”
男孩摇头:“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如果换作是我们,可能连试都不敢试。”
旁边一位戴红领巾的小学生仰头看着展板,大声念道:“林知远爷爷说,外国人封锁我们,我们就自己闯一条路!”
周围的大人纷纷侧目,有人悄悄抹泪。
走出展馆,我在留言簿上写下一句话:
>“你们看不见的黑暗里,有人正为你举着灯。”
几天后,这句话被做成海报,张贴在全国三百所学校走廊。
然而,风暴并未平息。
某天清晨,我刚出门,便察觉不对劲??巷口停着一辆陌生黑色轿车,车窗tinted,看不清里面。
我转身欲走,一名穿灰色风衣的男人快步上前,递给我一张名片。
没有头衔,只有一个二维码。
扫码后跳转至一段视频:画面中,一名戴着口罩的中年女性坐在昏暗房间里,声音经过变声处理。
>“我知道你是谁,也知道你在做什么。
我可以告诉你更多,包括‘紫藤’真正的源头人物。
但条件是:你必须停止推动‘历史安全数据库’建设。
那个系统一旦建成,会摧毁太多人的‘现在’。
>我们不想对抗,只想共存。
>请记住,有些记忆不该被唤醒,因为它不仅关乎过去,更牵连着未来。”
视频结束,页面自动销毁。
我盯着手机屏幕,久久不动。
这不是威胁,是谈判。
他们终于意识到,真正的危险不是曝光几桩旧案,而是建立一套无法被篡改的记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