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员。
该人于1979年因“泄露机密”
被捕,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出狱后杳无音讯。
再查其背景,发现他曾是林知远在清华的同班同学,也是最早加入“昆仑计划”
的五人之一。
但在所有官方记载中,他的名字都被抹去,仿佛从未存在过。
难道……他才是真正的第四位奠基者?
我委托私家侦探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李允明下落。
三个月后,消息终于传来:他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个小山村当乡村教师,化名“杨文”
,已独居三十余年。
我和朱韵立刻动身。
山路崎岖,泥石流频发。
当我们抵达那个仅有二十户人家的寨子时,正值黄昏。
一位佝偻老人正坐在屋前削竹篾,听见脚步抬头望来,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警觉。
“您是……李允明先生吗?”
他手一抖,刀尖划破指尖。
血珠渗出,滴落在竹片上。
良久,他才喃喃道:“这个名字……我已经四十多年没听过了。”
屋里陈设简陋,唯一值钱的是一台老式收音机。
墙上挂着一幅手绘地图,标注着全国各地的科研机构位置。
书架上堆满物理教材和学生作业本。
他不愿多谈过去,直到我拿出那张泛黄的合影。
他的手剧烈颤抖起来,眼泪无声滑落。
“我以为他们都忘了我……可你们还带着这张照片来找我。”
那一夜,他讲了很多。
原来,1977年“昆仑计划”
接近尾声时,吴世勋曾秘密召见他,许诺只要他配合将功劳归于“领导小组”
,便可提拔为副院长。
他拒绝了。
几天后,他被诬陷向境外传递资料,随即被捕。
“我不是怕坐牢。”
他说,“我是怕说出来也没人信。
那时候,话语权不在我们手里。”
出狱后,他辗转西南边陲,隐姓埋名教书育人。
“我想,既然不能亲手搞科研,那就教孩子学会思考。
至少,让他们知道什么叫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