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笛声扩散,奇异之事接连发生:
沙州军营中,战马集体跪伏不起;
士兵枕边浮现枯黑花瓣,附纸条:“花开有时,归来不迟”;
那柄象征权威的铁剑,一夜之间锈迹斑斑,断裂成三截;
而那位“假展昭”,在月下照镜时惊恐发现??自己的脸,正一点点变成另一个人的模样:一个他曾陷害致死的忠臣!
他嘶吼挣扎,却被无形之力拖入地底。次日,人们在营地中央发现一口新井,井壁刻满《识破卷》全文,最上方写着:“**伪神易立,真心难欺。**”
真相揭晓:此人原是当年被展昭揭发的贪官之后,苦修易容术与口技三十年,只为借“展昭”之名起兵夺权。他搜集旧物、模仿言行,甚至强迫学者背诵《守心》,却不明白??真正的力量,从来不在于形似,而在于心契。
此事过后,天下更加清明。
各地自发成立“辨真会”,专门甄别假冒“展昭传人”;书院增设“识伪课”,教导学子如何分辨言论背后的动机;甚至连江湖帮派也立下新规:凡以展昭名义行事者,必须通过“三问试”??一问是否愿受百姓监督,二问是否拒用私刑,三问是否甘做无名之人。
三年过去,又逢清明。
姑苏河边,小女孩依旧每日吹笛。她的技艺已大有长进,那一段梦中得来的旋律,如今已被谱成新曲,名为《召》。每当她吹响,总有飞鸟盘旋,渔舟停桨,行人驻足。
这一日黄昏,她正欲收笛回家,忽见河面雾气弥漫,一艘小舟悄然靠岸。舟上无人,唯有一袭黑衣随风轻摆,腰间挂着一把木剑。
女孩好奇上前,伸手触碰。
刹那间,天地寂静。
她耳边响起无数声音??有孩童诵读“不可欺心”,有农夫争论田亩分配,有女子在学堂朗读《辩理试策论》,有老人在碑前低声讲述展昭故事……
最后,一个温和的声音说:“谢谢你,替我继续吹下去。”
女孩怔住,再看那舟,已化作点点金光,随风散去。
当晚,全国所有曾梦见展昭的人,再度入梦。这一次,他站在一片麦田之中,身后是炊烟袅袅的村庄,孩子们奔跑嬉戏,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他对所有人微笑:
>“我不再需要复仇,也不再需要崇拜。
>我只需要你们记得:
>当你想说谎时,停一停;
>当你想逃避时,站出来;
>当你看见不公时,说一句‘不对’。
>那就是我回来的方式。”
黎明时分,昆仑山巅最后一块寒冰融化,露出石碑一座,上书:
**此处从未埋葬任何人。
因为从未死去。**
从此,世间再无“寻找展昭”之举。
因为他已无需被寻找。
他在每一个拒绝沉默的灵魂里,在每一次挺身而出的选择中,在每一颗不肯熄灭的良心上。
木剑依旧挂在皇城思昭亭中,风吹日晒,渐渐朽坏。有人提议更换,皇帝却摇头:“不必。让它自然腐去吧。等到某一天,若有新人拾起一根枯枝,说‘我也来做一把木剑’??那时,新的时代就来了。”
多年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牵着孙儿路过亭前。孩子指着朽剑问:“奶奶,这是什么?”
老妇轻抚剑柄,柔声道:“这是从前一位很勇敢的人留下的。他没有武功盖世,也没有金银满库,但他敢说真话,敢为弱者出头。后来啊,大家都学着他,于是天下就好了。”
孩子眨眨眼:“那我们现在还需要这样的剑吗?”
老妇望向远方田野,阳光洒在劳作的人们身上,笑容温暖。
“需要。”她说,“只要还有人想隐瞒真相,还想欺负别人,我们就永远需要一把木剑。”
风起,残剑轻轻晃动,发出细微声响,像是回应,又像是低语。
而在遥远的西域,新开凿的石窟壁画上,最新一幅图像悄然成型:万千普通人并肩而立,每人手中都握着一根树枝,组成一片森林。画旁题字:
>“人人持木剑,处处是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