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应答。
当夜,皇帝独自登上城楼,望着排成长龙的饥民队伍,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转身一看,一名衣衫褴褛的老乞丐拄杖而来,将一碗清水放在石阶上,说:“这是去年您开放宫门那夜,我喝过的热水味道。我没钱报答,只能还您一碗干净水。”
皇帝接过水,一饮而尽。
那一刻,他仿佛明白了什么。次日早朝,他颁布《悯民诏》,宣布废除苛捐杂税三十项,裁撤冗官五百员,设立“巡访使”制度,由平民推选代表巡查各地政务。诏书末尾写道:“朕非圣君,亦非完人。但若有一日我不再听见哭声,便是我失职之时。”
与此同时,柳轻眉终于抵达姑苏河畔。她已年逾六旬,双目依旧失明,但琴艺通神。听闻小女孩仍在吹笛,便驻足聆听。一曲终了,她微笑点头:“这孩子心里干净,所以音中有光。”遂取出随身古琴,奏起《守心?初》,与笛声交融。刹那间,河面雾气凝成幻影??展昭站在桥头,向她们微微颔首。
小女孩惊问:“奶奶,你看见他了吗?”
柳轻眉轻抚琴弦:“我看不见,但我听得见。他在音律里,在风里,在每一个不肯说谎的人心里。”
数日后,小女孩突发高烧,昏迷不醒。村民束手无策,唯见她口中喃喃:“我要把曲子弹完……不然他会走……”柳轻眉守候床前,连续三日弹奏《召》,直至第四天天明,小女孩忽然坐起,睁开双眼,清澈如泉。
“我梦见他了。”她说,“他说,以后不用再等谁回来,因为我们已经是他。”
自此,小女孩不再只是吹笛,而是开始教其他孩子弹琴、写字、诵读《守心》。她在村中建起第一所“明心学堂”,不收束?,不论贫富,只求学生每日做一件“不说谎的小事”。十年之后,这座学堂发展为全国三百余所“守心书院”的源头。
而那位手持朽木剑的少年,某日清晨悄然离去,只留下一封信于桃树之下。信中无字,唯有一片枯叶,叶脉勾勒出一幅地图??指向北方极寒之地,一处从未标记于任何典籍的山谷。
赵七郎率众追寻而去,穿越暴风雪,终在谷底发现一座冰窟。窟中矗立九根石柱,每根皆刻一人名讳:包拯、公孙策、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展昭、柳轻眉、以及最后空白的一格。柱前石台上,放着一把全新的木剑,材质未知,既非松柏,也非檀楠,触之温润如玉,敲之清越如磬。
赵七郎明白:这是留给未来的剑。
他带剑返回归墟口,将其供于桃树旁。不久之后,一名流浪铁匠路过,见此剑深受触动,遂留下打造工具,义务为村民修锅补犁。某日他偶然拾得一段断枝,随手削成小剑模样赠予孩童。谁知那孩子拿回家后,母亲竟发现灶火一夜未熄,米粮莫名增多。邻里传开,皆称奇事。
铁匠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木剑,不在庙堂,不在碑林,而在普通人手中。
于是他召集工匠,发动百姓,以山间普通树枝为材,人人亲手制作一把木剑,挂于门楣或佩于腰间。虽无神异,却成象征??提醒自己,也提醒他人:**你可以平凡,但不可懦弱;你可以沉默,但不应助纣为虐。**
多年后,当最后一个曾见过展昭真容的人去世,世间再无人能描述他的容貌。但每逢风雨之夜,总有人声称看见一道黑影行走在田埂上,为晚归农夫提灯;或出现在牢狱窗外,低声诵读《守心》安抚囚徒;或站在决堤的河岸,带领百姓筑坝抢险……
人们知道,那不是鬼魂,也不是神灵。
那是选择成为展昭的人。
直到某一天,北方战事再起,敌军压境,朝廷腐败,将领怯战。危急关头,边关守将撕毁降书,抽出腰间木剑,高呼:“纵无利器,吾心即刃!”三千士兵齐刷刷拔出各自佩戴的木剑,列阵迎敌。那一战,血染黄沙,却无人后退。
胜利之后,幸存者在战场中央种下一棵桃树,与归墟口遥相呼应。
从此,每年清明,无论南北东西,万家灯火熄灭一刻,所有人手持木剑,面向星空默立三分钟。这一刻,不祭鬼神,不拜帝王,只纪念那个教会他们“如何做人”的人。
风过林梢,残剑轻晃。
它早已腐朽,却从未真正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