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部分人都觉得周督主怕是收了晋王府的钱。
就在这样的气氛里,所有人都回到了京城。不过没等散播流言的刘党安排人弹劾周遇之,一场风暴就突然袭来,险些吹得朝堂人仰马翻。
……
此次圣驾移至寿陵,留守京城的是次辅赵良策,以及吏部尚书愚鸿、刑部尚书简严、兵部尚书柳京、大理寺卿邝项光、左都御史张浩正等人。
这些人里有刘党的中坚人物比如愚鸿、邝项光,也有朝堂上的中立派,比如赵良策、简严、张浩正等。更有属于新生势力阉党的刑部右侍郎娄长风等几个小官,不过他们都按照周遇之事先的吩咐,凡事都不出头。
几日前为了迎接圣驾,赵良策召集留守京城的几人商议,但接驾的事情商量完后,左都御史张浩正却没有跟着人群离开,而是从袖子里掏出了折子。
“下官有事要奏!”
他对赵良策道:“自古以来立储都是立长、立贤。赵昶殿下不但年长,而且还有明君之质,他比赵烨殿下更适合成为太孙。”
“这是下官写的奏章,请大人过目。”
赵良策今年已满六十,因为年纪的缘故,他的发须都已斑白,但精神还算矍铄,走路也并不需要人搀扶。
他似乎并不意外张浩正会递上这样的一个折子,接过来略翻了翻后便放在了一旁,然后道:“陛下原本打算回京之后再决定太孙的人选,老夫也有意举荐赵昶殿下。”
“但没想到这一趟的寿陵祭祀先是孝睿太子显灵,而后又发现了红薯,再接着便是陛下选定太孙。短短的几个月,便发生了如此之多足以影响天下的事。”
他意有所指地道:“你的打算老夫已知晓,但陛下金口玉言,既然人选已定,便不会打算更改。”言下之意你这折子递上去也是没有用的。
但张浩正对他的劝阻不为所动,严肃地道:“大人,你我皆知赵烨殿下并无明君之相,食君之禄当行忠君之事,下官此意已决。”
赵良策点点头,没再说话了。
于是等圣驾回京,礼部还没拿出太孙册立大典的奏章呢,左都御史张浩正便率领几位御史站了出来,上奏请天佑帝另择太孙。
那是天佑帝回京后的第一个早朝,也是太孙赵烨第一次出现在朝臣们面前。
但张浩正不管这些,他站在金銮殿上振振有词,“陛下,自古以来皆是有立嫡立嫡,无嫡立长,无长立贤,立幼不可取也。”
“纵观前朝史书,可知立幼不但会朝纲不稳,还会给小人以可乘之机。”说到“小人”时张浩正还抬头狠狠地瞪了周遇之一眼,似乎觉得他就是那个“小人”。
周遇之:“……?”
好在不等他出手,这段时间以来依附在太孙身边的人就纷纷开口,对他的理由一条条地加以驳斥,回来的第一次且是太孙首次参与的朝会吵得不可开交。
而且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见帝王不听劝阻,御史们采用了最为极端的劝谏办法——包括张浩正在内的三名御史以头撞柱,血洒当场!
太孙赵烨本就被大人吵架的事吓了一跳,见此情形顿时眼前一黑,晕厥了过去。而天佑帝也当场大怒,下令将三位御史投入诏狱。
(AdProvider=window。AdProvider||[])。push({"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