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坑儒要商量
——秦始皇赢政
毛泽东1973年8月5日同江青谈话,令其记下七言诗一首,题为《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并说: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
【赢政小传】
秦始皇,字赢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13岁登基,39岁称帝,在位一共37年。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临天下、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统领强大的秦军,挥师东进,横扫六合,威服四海。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君主嫔妃王孙公主无不胆战心惊俯首称臣。
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德,赢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封始皇,代代世袭。秦始皇治国的手段是高明的。在政治上,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他直接控制,建立了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制定和颁发统一的法令。在军事上,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在经济上,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并实行“车同轨”,开凿灵渠修造驰道。在文化上,统一文字,禁止私学,当然也为“焚书坑儒”背上千古骂名。
秦始皇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并吞六国,修筑长城,征服面越地区,都应该说是他功业的光辉写照。然而,全国统一之后,他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及求长生不老药。
派方士到东海求神等,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更加压榨剥削人民,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完全是一副有力的添加剂,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毛泽东评点】
如果说,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么,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在封建国家中,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方分设官职以掌兵、刑、钱、谷等事,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24页。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有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到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转引自甄不贾《毛泽东读书笔记》,《希望》1992年新总第21期。
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之间为界。
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毛泽东1973年7月3日同王洪文、张春桥的谈话,见《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第363页,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骂他就是两条:
杀了四百六十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毛泽东1964年6月24日在接见外宾时的谈话,引自甄不贾《毛泽东读书笔记》,《希望》1992年新总第1期。
秦始皇是个好皇帝,焚书坑儒,实际上坑了四百六十人,是属于孟夫子一派的。其实也没有坑光,叔孙通就没杀么。
——毛泽东1964年8月30日关于黄河流域水利建设的谈话,引自甄不贾《毛泽东读书笔记》,《希望》1992年新总第1期。
这些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嘛。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天下太平,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
——引自郭金荣《晚年时期的毛泽东》,见1992年5月8日《南方周末》。
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评论,要一分为二。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以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耽于佚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
——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访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1978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
毛泽东1973年8月5日同江青谈话,令其记下七言诗一首,题为《读·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并说: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