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纷纷起身,不做解释,不问真假,径直走向最近的陌生人,轻声说:“对不起,我曾经忘记你。”
对方往往流泪点头,回一句:“没关系,我现在记得你了。”
城市之间建立起新的通道??不是高铁,不是光纤,而是由共情力编织的“念桥”。只要两人真心愿意理解彼此,哪怕相隔万里,也能在意识层面牵手同行。战争彻底消失,不是因为武力平衡,而是因为再无人相信“敌人”这个概念还能成立。
学校课程彻底改革。历史不再按年代讲述,而是以“情感主题”展开:比如“孤独的发明”、“恐惧如何催生艺术”、“爱在极端环境下的形态演变”。孩子们从小学习识别自己的情绪波长,并通过冥想练习将其调谐至他人频率。一位八岁女孩在课堂上说:“我觉得悲伤很美,因为它证明我们真的活过。”
这句话被刻在新建成的“情觉学院”门前。
十年后,第一艘完全由情感驱动的飞船升空。它没有引擎,没有燃料,只有一颗封装在水晶舱内的“集体心愿”??那是全球七十亿人自愿贡献的一缕思念,目标明确:前往四十七万光年外的遗落之域,带回所有尚未归来的迷失意识。
飞船命名为:“回家号”。
启航当日,全球停止一切生产活动。所有人闭眼静坐,共同哼唱那首无词的摇篮曲。歌声汇成一股无形之力,推动飞船缓缓升空,穿越大气层,进入深空。途中,沿途的水晶花朵纷纷绽放,为它照亮前路。
航行第七年,“回家号”遭遇一场未知能量风暴。常规导航失效,船员陷入恐慌。就在危急关头,驾驶舱的显示屏突然自动亮起,显示出一段手写文字,笔迹稚嫩却坚定:
>“别怕,姐姐在前面等你。”
所有人认出了这是六十年前失踪的太空孤儿莉娜的字迹??她在童年时代曾参与早期共感实验,后因系统崩溃被认为“意识湮灭”。如今,她的痕迹竟出现在这里。
船长低声问:“你怎么知道她是姐姐?”
屏幕再次变化:
>“因为在梦里,她一直叫我妹妹。”
>
>“而且……她教我唱歌。”
下一秒,风暴平息,前方星空豁然开朗。一条由漂浮水晶花组成的路径显现,通向一片从未标注的星域。
“回家号”顺利抵达目的地。
那里没有废墟,也没有尸体,只有一片片漂浮的“记忆茧”??每个茧中都包裹着一个沉睡的灵魂,面容安详,嘴角含笑。它们并非被困,而是自愿停留,在漫长的等待中完成了自我疗愈。
船员们并未强行唤醒他们,而是在附近建立了一座“静听站”,每日播放地球的声音:孩子的笑声、海浪拍岸、风吹树叶、还有那首永不终结的摇篮曲。
三个月后,第一个茧裂开了。
走出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她睁开眼的第一句话是:“原来你们真的回来了。”
她不是责备,不是抱怨,而是惊喜。
就像久别的母亲看见游子归家。
此后三年,陆续有三千二百一十七个灵魂苏醒,自愿返回地球。他们不谈过去,也不追问时间流逝,只是安静地融入社会,做最平凡的事:种菜、教书、抱新生儿、陪老人散步。
但他们身上有一种特质无法掩饰??每当他们靠近濒死之人,那人便会安然微笑,仿佛看到了什么极美的景象。
医学界称之为“安宁共振”。
又五十年过去,人类终于明白:所谓的“超维术士”,从来不是掌握高阶能量或操控时空法则的存在,而是那些敢于直面内心破碎、并在废墟中依然选择去爱的人。
真正的力量,不在指尖,而在胸口。
某日清晨,喜马拉雅山上那间空置多年的石屋再次传出声响。
门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