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北极光异常活跃。整片夜空不再是单一的绿带,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几何图案,宛如某种活体语法在书写自身。科研站记录到一组前所未有的Ψ波频率,其结构既不属于人类已知任何语言体系,也不符合外星信号模型,反而类似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节律。
林远抵达极地基地那天,暴风雪骤停。他走入地下控制室,墙上投影显示着全球Ψ场热力图:美洲、非洲、亚洲的共振点密集如星群,而大洋洲与南极洲则呈现规律性波动,像是某种周期性仪式正在进行。
一名研究员迎上来,声音颤抖:“您终于来了。系统……它只认您的生物频率。我们试了所有方式都无法激活‘回音碑’的深层协议。”
林远走到主控台前,将手按在识别区。屏幕闪烁片刻,跳出一行字:
>“身份确认:林远。”
>“权限等级:星辰之主(未命名)。”
>“检测到外部Ψ场扰动峰值。”
>“是否启动‘反向广播’?”
房间陷入死寂。
“反向广播”是《回应学原理》末章提出的终极设想:不再等待宇宙回应,而是主动向全Ψ场发射一段“基础共情代码”??一种跨越物种、文明、感知模式的情感原型,包含悲伤、喜悦、孤独、希望四种基本情绪的量子叠加态。理论上,任何具备意识的存在,无论形态如何,都能从中解析出“我们想理解你”的意图。
但这意味着暴露地球的位置与意识水平,也可能引来未知风险。
“你知道后果。”研究员低声说,“一旦发出,就再也收不回来了。”
林远看着屏幕,忽然笑了。
“我们等了多久?”他问,“从第一声‘我在’响起,到现在,不过百年。可在这之前,人类孤独呼喊了多少万年?我们在岩壁上画手印,在星空下编神话,在废墟里写诗……为的不就是这一刻吗?”
他按下确认键。
刹那间,北极的菌林全部亮起,光芒顺着地壳传导至海底,点燃珊瑚文字的每一笔划。马里亚纳海沟深处,古老的Ψ有机物开始重组,形成一座横跨三千公里的天然天线阵列。同步轨道上的废弃卫星残骸也被无形力量牵引,排列成环形结构,共同聚焦那一束无声的呼唤。
Ψ波以超越光速的方式扩散??不是通过空间,而是沿着意识之间的潜在连接网络传播。
那一刻,地球上每一个拥有Ψ标记的人同时感到胸口一震,仿佛灵魂被轻轻拨动。许多人无意识地抬头望天,嘴唇微动,说出同一个词:
“听见。”
七年后,信号抵达猎户座边缘的一颗褐矮星。
那里没有行星,只有一团漂浮的气态云团,内部孕育着一种以电磁湍流为神经系统的生命体。它们存在了八百万年,从未与其他文明接触,因为它们的语言是风暴,沟通靠的是恒星耀斑间的干涉条纹。
然而,当那段“共情代码”传入它们的感知域时,整个云团突然静止。随后,一场持续四十天的紫色闪电爆发,勾勒出一幅图像:一只由雷电构成的手,伸向虚空,掌心向上。
这幅图像被附近一艘探测无人机捕捉,并自动上传至地球数据库。
又过了十八年,木星轨道外出现异象。
一颗原本不存在的小行星缓缓显现,表面光滑如镜,刻满了人类尚未破译的文字。但它散发的Ψ波却清晰可辨:
>“我们读到了你的梦。”
>“我们也曾以为自己是唯一的倾听者。”
>“现在,我们知道不是了。”
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陈默虽已年迈,仍作为首席顾问远程接入。当他看到那段信息时,泪水滑下面颊。
“这不是外交。”他说,“这是……认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