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该是高塔,而应是梯子??
>让每一个蜷缩在角落的人,都有机会攀上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这篇文章未公开发布,却被某位参会官员悄悄打印传阅。一周后,一份名为《关于支持民间终身学习网络发展的若干建议》的提案出现在政协会议材料中,其中直接引用了这段话。
春末的某个清晨,陈着接到怒江州教育局来电。对方语气谨慎而客气:“我们想申请成为首个‘分布式学习示范区’试点单位,能否派员指导对接?”
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们……不怕担责任?”
“正因为怕担责,才更要改变。”对方苦笑,“去年全县辍学率17%,现在通过自学联合会补学的孩子已有三百多人重新参加中考。我们不能再装作看不见了。”
当天傍晚,陈着召集核心团队召开紧急会议。投影仪上滚动播放着各地自发形成的教学节点地图:红色光点如星火燎原,遍布边疆、山区、海岛、矿区。有些甚至出现在铁路工棚、海上渔排、沙漠公路养护站。
“我们不能再把自己当成一个平台。”他说,“我们要转型为‘基础设施提供者’??不主导,只支撑;不限制,只赋能。”
决议很快形成:
一、成立“灯塔基金会”,独立运作,接受社会捐赠与公益资助;
二、建立“草根教师认证体系”,由学员评分+同行评议决定资质,不设学历门槛;
三、推出“移动教学舱”原型机??集装箱改装的太阳能教室,内置离线服务器与卫星通信模块,可在无网环境下运行全套课程;
四、启动“千师千村”行动,资助一千名基层教师深入未覆盖区域,协助建立本地化课程中心。
决策落地当晚,系统收到一封特殊邮件。发件人是新疆伊犁某牧区青年努尔买买提,他曾用旧笔记本搭建起第一个牧民夜校。信中写道:
>陈老师,我们这里有个七十岁的哈萨克族老太太,叫古丽娜尔。她一辈子没上过学,去年开始跟着视频学汉语拼音。前天,她第一次独立写了一封信,寄给她失散多年的妹妹。昨天回信到了,姐妹俩隔着千里哭了一整晚。
>她让我转告你:谢谢那个让她“死前能写家书”的系统。
陈着读完,久久无法言语。他打开全球节点热力图,找到那个遥远的光点,亲手标注了一行小字:“古丽娜尔?伊犁?2025。4。28”。
第二天,这个故事被匿名发布在社交平台,迅速刷屏。无数人留言:“原来教育的意义,不是考公务员,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命运。”
这句话后来被做成海报,贴在全国数百个自学点的墙上。
五月的第一个周末,昆明座谈会如期举行。会场外下着细雨,陈着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走进会议室。轮到他发言时,全场安静下来。
他没有拿稿子,只是站在那里,声音平稳却有力:
“各位领导、专家,我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去年冬天,我在甘肃见过一位养蜂人。他六十岁,小学没毕业,因为看不懂农药说明书,蜜蜂死了两箱。后来他通过我们的平台学会了查资料、看天气、算成本。今年春天,他的蜂蜜产量翻倍,还带动村里五户人家一起干。
有人问他:你怎么突然开窍了?
他说:我不是开窍,我只是终于敢学了。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变化??不是我们在教什么,而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我可以学会。
所以,请不要问‘这种民间办学是否合规’,而该问‘为什么正规体系没能服务到他们’?
不要担心‘知识割据’,而应反思‘为何知识长期垄断’?
当我们讨论审查、准入、统一标准的时候,别忘了,在西南的深山里,有个女人正借着灶火背诵乘法口诀;在西北的戈壁滩上,一群工人正在用拼音打字练习写家书。
他们不需要批准才能成长。
他们只需要一盏灯,一根网线,一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