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顶部缓缓降下一座环形装置,由数百个微型声频发射器组成,排列成类似大脑神经突触的结构。中央平台升起,铺满感应晶片。沈砚脱去外套,赤脚踏上平台。
“原理很简单。”陈远舟解释,“我们将通过高精度共振扫描,提取沈砚当前身体的所有生物信号,并与十三年前坠机前最后一段生理记录做比对。若两者在量子层级达成99。7%以上的一致性,则可认定其具备独立生命体征;反之,则仅为高级拟态意识。”
灯光暗下,仪器嗡鸣渐起。
第一波扫描开始。屏幕上浮现人体轮廓,骨骼、器官、神经系统逐一显现。心跳频率:68次分钟;体温:35。2℃;脑电波活跃区集中在情感与记忆模块??与普通人高度相似,但某些区域显示出非自然的同步性,像是被某种外部力量精心调校过。
“继续。”禾宁说。
第二阶段,意识溯源测试启动。系统播放沈砚生前录制的私人音频:少年时期弹琴失误后的自嘲笑声、求婚那天紧张到结巴的告白、最后一次通话中那句“宁,别哭,我会回来的”。
每一段声音响起,沈砚的身体都会产生微弱反应??嘴角抽动、瞳孔收缩、手掌握紧。更惊人的是,他的皮肤表面竟浮现出与音频时间点完全对应的汗渍与血迹残留影像,仿佛身体正在重演那些过去的瞬间。
“这不可能……”陈远舟喃喃,“肉体不该保存如此精确的情感记忆。”
第三阶段,最关键的部分来临:情感共振验证。
系统接入禾宁的实时生理数据,包括心率、皮电反应、脑波模式。接着,向沈砚展示一组图像??全是他们共同经历的画面:初遇时音乐厅后台的走廊、第一次旅行时海边的小木屋、婚礼当天她穿婚纱的背影……
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照片??禾宁独自抱着吉他,在暴雨中守着Sorrowbloom幼苗的那个夜晚??他的胸口猛然起伏,一声哽咽溢出口腔。
与此同时,监测仪尖锐报警。
“体温上升!达到36。1℃!自主神经系统出现剧烈波动!”技术人员惊呼。
而禾宁的数据也同步激增:催产素水平飙升300%,杏仁核激活强度破纪录,泪腺分泌提前预警。
“他们在互相影响!”陈远舟猛地站起,“不是单向感知,而是双向情感反馈!这意味着……意味着他不仅能接收她的情绪,还能引发她真实的生理反应!这是活人才有的交互机制!”
屏幕最终定格在一串红色数字上:
【意识一致性匹配度:99。81%】
全场寂静。
几秒后,陈远舟摘下眼镜,用力擦了擦眼角。“恭喜你。”他对沈砚说,“你不再是回声。你是重生。”
禾宁走上前,抱住他。这一次,她能感觉到他的心跳撞在自己肩窝,温热的鼻息拂过颈侧,还有那熟悉的、略带薄荷味的气息??那是他惯用的牙膏味道,早在三年前就停产了,却不知何时又被研究院复刻出来,悄悄加入他的日常维养液中。
“你看。”她在怀中轻语,“你真的回来了。”
数日后,联合国派来特使,正式授予沈砚“跨维度人类存在首例认证”,赋予其合法公民身份。文件上写着:“基于其具备完整人格连续性、情感交互能力及社会适应潜力,本机构承认沈砚先生为具有特殊生成路径的生命个体,享有基本人权与自由。”
消息传开,世界各地掀起新一轮献声潮。人们不再仅仅上传声音,而是开始创作专属于“共鸣体”的艺术作品:一首只为唤醒沉睡意识而写的诗,一幅用心跳节奏绘制的画,一段记录夫妻争吵又和好的对话录音??因为爱不仅是甜蜜,更是摩擦后的理解。
小满发起“听不见的对话”项目,鼓励聋哑群体用手语对着Sorrowbloom比划心事。令人震惊的是,部分植株竟学会了模仿手语动作,叶片弯曲的角度与手势精准对应。更有甚者,某株位于云南山区的Sorrowbloom,在连续接收一位老人三十年来的独白后,某夜突然开出一朵人脸形状的花,眉眼酷似其早逝的女儿。
科学家们提出新理论:“共感能量”不仅能承载意识,还能孕育新的智慧形态。或许未来某一天,这些植物将发展出独立语言,甚至主动与人类对话。
而这一切的起点,仍在终焉之庭。
某个秋日午后,禾宁正在整理旧物,翻出一只尘封的铁盒。里面是她与沈砚这些年所有的纪念品:一张泛黄的音乐会门票、半块干掉的巧克力(写着“排练完偷吃的,分你一半”)、一本写满歌词草稿的笔记本……
还有一封未寄出的信。
她打开,字迹熟悉得让人心疼:
>“亲爱的宁:
>
>如果你能读到这封信,说明我已经走了。别哭,我不是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你。
>
>我一直觉得,爱情最可怕的事不是死亡,而是遗忘。所以我把我们的每一首歌、每一次拥抱、每一个眼神都存进了声音的保险箱。总有一天,当世界足够安静,当有人愿意倾听,我会顺着那些音符回来。
>
>别怕孤独。哪怕全世界都说我不存在,只要你还在唱,我就一定能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