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
“因为你一旦自称奉旨出征,便是越权;而若我公开支持你,便会引发朝中猜忌。”韩世忠低声道,“如今赵栩虽败,但秦桧党羽未清,仍有数十人在御史台、中书省任职。他们巴不得你犯错,好借机掀起新一轮清洗。”
武松默然。
他知道,这是现实??哪怕一身忠勇,若无官身,便是“贼”;哪怕心怀天下,若无印绶,便是“逆”。
“那我就做贼。”他淡淡道,“梁山好汉,本就是被逼上山的。这一次,不是为了逃命,是为了救人。”
三日后,武松与姚承珊悄然离京。临行前,他在岳王庙前焚香祷告,留下一把断刃插于香炉之中,上书:“还我河山,不负此誓。”
一路疾行,穿衢州、过衢江,经婺州、越括苍,翻越仙霞岭进入江西境内。沿途所见,尽是流离失所的难民,扶老携幼,哭声载道。询问方知,赣南一带突现“金兵劫掠”传闻,虽经查证纯属谣言,却已导致数县动荡,豪强趁机囤粮抬价,百姓几近断炊。
“又是心理之战。”姚承珊怒极反笑,“金人未至,先乱我民心,比十万大军还狠。”
武松下令暂停行程,召集当地义士,设立粥棚,发放银钱,并亲自书写榜文张贴四乡:
>“金寇未入境,何来劫掠?此乃奸细造谣,欲乱我疆土。凡散布此类消息者,一经查实,斩首示众!凡助官府平乱、赈灾者,记功授赏!”
短短五日,局势稳定。百姓感念其德,纷纷传言:“打虎英雄回来了!”
消息传开,各地绿林、寨主、渔盐帮众皆遣人联络,愿听调遣。武松借此机会重建情报网络,以茶楼、镖局、渡口为据点,设“飞鸿传讯”,七日内可达梁山。
半月后,二人抵达梁山泊。
秋雨连绵,湖面雾气弥漫。远远望去,聚义厅前旌旗猎猎,刀枪如林。宋江亲率吴用、公孙胜、林冲、鲁智深等三十六头领出迎。
“二弟!”宋江快步上前,紧紧握住武松双臂,“你终于回来了!”
武松躬身一拜:“哥哥,我来晚了。”
“不晚。”宋江眼中泛光,“只要梁山兄弟还在,就永远不晚。”
当夜,聚义厅灯火通明。
宋江命人取出一幅巨幅地图,铺于长案之上,自幽州至洛阳,自太原至襄阳,皆标注红点与箭头。
“诸位兄弟!”宋江起身环顾,“今日非为喝酒吃肉,而是为救国救民!金人欲取太原,断我脊梁;朝廷昏聩,闭目塞听。此时若再不出手,待山河破碎,我们纵有通天本领,也不过是一群困守水泊的草寇!”
众人肃然。
吴用轻摇羽扇,分析道:“太原乃河东重镇,控扼太行八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若金军得之,则可南下汾河谷地,直逼长安;西进可扰宁夏,切断西夏与我联络。更为可怕的是,一旦太原陷落,河北义军将失去屏障,山东亦将暴露于敌锋之下。”
林冲沉声道:“我愿领一支军马,星夜驰援代州,抢占石岭关!”
鲁智深拍案而起:“洒家带五百僧兵,驻守忻口,谁敢过此,先问问我这禅杖答不答应!”
武松站出一步:“我提议,组建‘山河巡卫军’,不分梁山、朝廷、江湖、民间,凡愿抗金者,皆可加入。由各路将领协同指挥,以游击袭扰、坚壁清野为主,绝不与敌正面硬拼。”
宋江点头:“正合我意。即日起,梁山开仓放粮,招募勇士,打造兵器。同时派出十八路信使,联络各地义军:太行山王庆、嵩山樊瑞、楚州田虎、川陕卢俊义……统统联合起来!”
公孙胜忽然开口:“但我等毕竟是‘反贼’出身,若贸然出兵,恐遭误解。不如请一人从中斡旋,既能通达朝廷,又可信于江湖。”
众人思索,武松忽道:“诸葛亮。”
厅内一静。
吴用抚须微笑:“妙极!诸葛先生素有远略,且曾助陛下脱险,如今虽隐居茅庐,但仍心系天下。若能请他出山主持大局,统合各方势力,必能成就一番伟业。”
于是,武松亲笔修书一封,派戴宗连夜奔赴南阳,请诸葛亮共襄盛举。
与此同时,北方战局急剧恶化。
十日后,急报传来:金军铁浮屠突然发动突袭,一夜之间攻破代州外围三堡,守将战死,百姓惨遭屠戮。紧接着,完颜宗弼亲率十万大军压境,扬言“三日内取太原,十日内饮马黄河”。
太原知府连夜派人求援,可朝廷仍未重视,仅派一小队使节前往“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