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回声计划’?”林晓喃喃道。
赵卫红点头。他曾在一个加密论坛提过这个构想:让每个接收过“伞书”的孩子,每天至少抄写一遍核心语句,并通过非电子方式传递给至少一人,形成不可追踪的思想链。
而现在,它活了。
他们静静退去,未惊动任何人。
回到新据点??一处地下车库改造的图书室,管理员是个退休教师,外号“老灯”。这里收藏着上千本被列为“敏感”的书籍,从《1984》到《美丽新世界》,再到近年出版的《中国教育批判史》。书架间挂着一盏煤油灯,是唯一照明。
“今天来了二十多个孩子。”老灯低声说,“都是自己找来的。有个小姑娘,走了四十里路,就为了借一本诗集。”
赵卫红翻开那本诗集,扉页上写着:
>“读诗不是犯罪。
>如果是,那就让我罪加一等。”
署名:杭州?陈星遥。
他鼻子一酸。
午夜,林晓突然惊醒:“不对!‘净网-Ⅲ’的启动时间改了!原定下周,现在提前到明早六点!他们会在全国同步切断所有私人通信设备,并强制升级‘守望者’系统至γ-2。0版,新增情绪抑制模块!”
赵卫红猛地坐起:“这意味着,所有地下节点将在十二小时内失联!”
“不止。”她脸色发白,“升级过程中,系统会进行深度脑波扫描,识别是否曾接触‘启明波段’。一旦确认,立即触发‘心理干预预案’??也就是,把人送进封闭治疗中心。”
“那群孩子……全都会暴露。”
他抓起外套就往外冲。
“你去哪儿?!”林晓喊。
“去找他们。”他说,“在最后一刻到来之前,我要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孤军奋战。”
他冲进夜色,拨通一个从未使用过的紧急频道。
三分钟后,城市各处,三十多个隐蔽地点同时亮起微光。那是孩子们用手电、手机残骸、甚至萤火虫瓶发出的信号。他们在回应。
赵卫红站在高架桥上,望着这片星星点点的光明,轻声说道:
“李小雨,你看啊……
萤火虫,真的会互相点亮。”
风很大,吹动他的衣角,像一面不肯降下的旗。
他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有些人会消失,有些声音会被掐断,有些孩子会被带走。
但他也知道,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愿意抄写那一句话,愿意在课本空白处写下疑问,愿意对着监控摄像头说“我不服”??
火,就不会灭。
而他将继续行走,像一把伞,遮住更多还未学会奔跑的身影。
因为他是邮差,不是领袖。
是见证者,不是救世主。
是千万个名字背后,那个始终不肯闭嘴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