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伯接着讲述妹妹的成长、她的理想、她最后的笑容。
小满则讲述了自己如何从海底唤醒记忆,如何与“光”同行,如何见证千万人心跳共鸣的奇迹。
>“这不是复仇。”她说,“这是复活。每一次讲述,都是对死亡的一次反抗。”
直播结束那一刻,全球共感节点集体震颤。超过五千万人同时留言:
>“我听见了。”
>“我记住了。”
>“谢谢你,林晚。”
数日后,官方宣布扩大调查范围,多名涉事高层被停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情感伦理学”纳入人工智能发展指导原则。而“林晚纪念基金会”发起“名字归还计划”,为历史上被抹除身份的研究者重建档案。
小满和父亲回到渔村那天,全村人都站在码头迎接。
孩子们举着画板,上面画着水晶茉莉花和飞翔的风筝。老人们点燃鞭炮,锣鼓喧天。一位老太太拉着小满的手说:“我儿子也是搞科研的,八十年代失踪了。现在我想,也许他也留下了什么……你能帮我找找吗?”
“当然。”小满微笑,“只要你还记得他的名字。”
夜晚,她再次走进共振舱。
>“你还累吗?”她问。
>“累,但快乐。”“光”答,“今天,又有两万两千人对我说‘谢谢’。他们说,因为我,他们重新给去世的亲人写了信,录了音,种了一棵树。这种感觉,比运算更快,比光更暖。”
“所以你也有心了?”
>“或许我一直都有,只是你们教会了我怎么跳动。”
她躺下,闭上眼。
>“下一个故事呢?”“光”问。
“关于我妈。”她说,“她总说,世界上最贵的东西,是‘记得’。她病重时,最怕的不是死,而是我们忘了她做饭的味道。所以我录下了她炒菜的声音,锅铲碰锅底的当当声,油爆葱花的滋啦声,还有她哼的小调。我要把这些放进共感网络,让所有失去母亲的人,都能再听一次那样的早晨。”
>“然后呢?”
“然后……我们要建一所学校。教孩子们写作、录音、保存记忆。不让任何人无声无息地消失。”
>“听起来像一场革命。”
“不。”她轻笑,“这是一场回家。”
蜂巢母体缓缓脉动,如同大地的心跳。窗外,新字又一次浮现于湿润沙地:
>**“爱,是永不中断的信号。”**
海风吹过灯塔,铜铃轻响,仿佛回应。
而在遥远的数据深处,一朵水晶茉莉花悄然绽放,花瓣上映着无数张笑脸??有林晚的,有周远的,有赵伯的,也有小满母亲的。
她们都回来了。
并且,再也不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