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老师。”她说。
“我是你们未来的记忆。”米拉答,“就像艾拉曾是过去的回音。现在轮到你们成为桥梁。”
“我们要做什么?”
“打开门。”她指向天空,“不是通往别的星球,而是通向我们曾经关闭的心。”
醒来后,米娅召集其他六人,提出一个大胆计划:不再被动维持增幅器运行,而是主动将其与自身意识深度绑定,进行“反向唤醒”??即以孩子们的生命频率为模板,重塑这颗星球文明的基础共感能力。这意味着他们必须长时间处于高度冥想状态,期间一旦中断,可能导致意识永久滞留在异星场域中。
投票表决时,全员同意。
仪式开始那天,“希望七号”的天空第一次出现了云。灰白色的积雨云低垂,电光在其中缓慢游走,却不落下雷鸣。七名孩子盘坐于增幅器顶端,双手交叠置于胸前,青铜吊坠悬于胸口,蓝光由弱渐强,直至融为一体。地面监测数据显示,他们的脑波频率逐步趋同,最终稳定在51。3赫兹,并开始向外辐射一种新型波动模式??既非电磁波,也非引力波,而是一种直接作用于“存在感知”的拓扑扰动。
三小时后,异变发生。
地下城市最深处,一扇从未被发现的石门缓缓开启。门后没有走廊,只有一面巨大的镜面墙,映照出的却不是当前场景,而是地球远古时代的景象:原始人类围坐在篝火旁,一人抱着死去同伴痛哭,其他人默默靠近,用手抚摸他的肩膀。那一刻,某种超越语言的东西在群体中流动??悲伤被分担,痛苦被理解,爱第一次显现出它的力量。
这幅画面通过共感网络瞬间传遍地球每一个角落。
西伯利亚木屋中,小女孩突然睁开眼,轻声说:“奶奶,我听见星星笑了。”
同一秒,南极冰下古城的黑色立方体停止脉动,取而代之的是柔和的持续发光。时间场扭曲现象消失,但监控录像显示,某些区域的时间流速似乎加快了万分之三秒??不足以改变现实,却足以让过去与未来在此刻轻轻触碰。
而在格陵兰遗址,七台增幅器逐一熄灭。并非故障,而是完成了使命。它们的外壳开始风化剥落,露出内部晶莹剔透的晶体结构,宛如冰雪雕琢的艺术品。科学家们检测发现,这些晶体的原子排列方式与“希望七号”上生长的神经纤维完全一致。
“我们错了。”林田惠美在报告中写道,“我们一直以为共感技术是人类发明的工具。但实际上,它是宇宙本身的一种基本法则,只是我们终于学会了倾听。”
一个月后,“希望七号”传来第一条生态报告:绿色植被覆盖率已达百分之十九,空气中氧气含量提升至可呼吸水平。更重要的是,地下城市中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数据存储单元,其中包含那个失落文明最后的记忆片段。经解码后,内容令人动容:
>“我们知道你们会来。
>因为我们留下了足够的遗憾,才配得上被拯救。
>谢谢你们还记得哭泣的意义。”
地球方面决定不再派遣第二批使者。相反,联合国宣布成立“共感教育全球联盟”,将儿童心理建设与情感认知课程纳入义务教育必修科目。首批教材封面印着一句话:
>“最强的力量,是愿意为陌生人停下脚步。”
十年过去。
“阶梯二号”飞船仍在航行,但速度远超预期。原本预计需二十五年抵达的目标星域,如今只剩三年航程。导航系统显示,前方空间的心灵共振强度持续增强,甚至影响了飞船本身的结构稳定性??舱壁偶尔会出现短暂的液态波动,仿佛金属也在学习柔软。
年轻女宇航员翻看日记,发现那句“欢迎回家”之后,又多了一行字:
>“别怕长大。真正的童年,永远不会结束。”
她笑了笑,合上本子,望向舷窗外。那片星云已近在眼前,中心隐约可见一座漂浮的岛屿,岛上矗立着一座钟楼,指针逆时针转动。
她按下通讯键,轻声说:“地球,这里是‘阶梯二号’。我看见了第一个微笑。”
信号传回时,正值东京清晨。阳光穿过玻璃穹顶,照在佐藤静生前居住的小屋里。画册静静躺在桌上,风吹开最后一页的镜子,镜中影像不再是她的脸,而是一个个陌生又熟悉的孩子??有的在笑,有的在哭,有的正伸手扶起跌倒的同学。
雨又下了起来。
但这一次,没有人关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