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给这个房间取名为:“听见爱”。
动工后的第七天,工人们在挖掘花园地基时,挖出了一块刻有音符浮雕的石板。石板背面,嵌着一枚铜制圆盘,上面刻着一行小字:
>“种下声音,长出会走路的记忆。”
夏南枝一眼认出那是林沉的笔迹。她让工匠小心取出圆盘,带回屋内清洗。当锈迹被轻轻擦去,圆盘中央露出一个微型凹槽,形状恰好与艾琳给她的那枚音符芯片吻合。
她犹豫片刻,还是取出了那枚芯片。
插入的瞬间,圆盘微微震动,一圈圈涟漪般的光晕扩散开来。天花板上的投影装置自动启动,一幅全息影像缓缓浮现??是年轻的林沉,坐在钢琴前,手指悬在琴键上方,神情专注。
“如果你看到这个,说明我已经走了。”他的声音低沉而清晰,“但别急着难过。我知道你会重建这里,也知道你会让更多人在这里找回失去的声音。”
画面切换。镜头拉远,显示出整个老宅的三维模型,每一间屋子都被标注了颜色和符号。红色代表痛苦,蓝色代表遗憾,绿色代表释怀,金色代表新生。
“这栋房子,承载了太多沉默的眼泪。”他说,“母亲离开时没来得及说的话,父亲临终前压抑的哽咽,还有我……没能亲口告诉你们的那些‘我爱你’。”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直视镜头,仿佛穿越时空落在她脸上。
“所以,我把这些话,都藏进了建筑里。
墙壁会记得,地板会回响,连风吹过窗棂的角度,都是我设计过的和弦。
只要你愿意听,我就一直在。”
影像结束,圆盘缓缓降温,恢复静默。
夏南枝跪坐在地毯上,双手紧紧抱住膝盖。她终于明白,为什么林沉坚持要她留下这栋老宅。这不是一座废墟,而是一座精心编织的**情感容器**。他把自己最后的存在,织进了砖瓦、梁柱、甚至每一颗钉子的位置里。
第二天清晨,她召集施工团队,重新调整了所有房间的布局顺序。她要求参观路线必须按照“悲伤?挣扎?回忆?治愈?新生”的心理轨迹推进,每一个转角都要设置一段隐藏音轨,只有在特定情绪状态下才会被触发。
“我们要做的,不是纪念一个人的死亡。”她在会议桌上说,“而是教会别人如何带着爱继续活着。”
项目进展迅速。一个月后,展厅首次对外开放试运营。第一位来访者是一位失去儿子的母亲。她在“回音角”坐了整整两个小时,听着AI根据她提供的文字信件生成的旋律,突然捂住脸痛哭失声。
“这是我儿子小时候哼的调子……”她颤抖着说,“我忘了多久没人叫我‘妈妈’了。”
当晚,夏南枝在日志中写道:
>今天,有人在这里找回了声音。
>原来治愈不是忘记,而是终于敢说出来。
>
>昭昭学会了新的儿歌,唱给我听时,特意加了一句:“爸爸也在听吗?”
>我说:“在的,他正躲在风里鼓掌。”
>她笑了,然后踮起脚尖,对着窗外吹了一声口哨。
>那一刻,院子里的樱花树轻轻晃了一下,像是回应。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天悄然降临。
那棵“不忘”樱开始抽出更多新芽,叶片比往年更加饱满,银光流转得如同液态星辰。植物学家前来采样研究,却发现它的基因序列竟与现存任何樱花品种都不匹配。更奇怪的是,它的根系异常发达,深入地下近八米,缠绕着老宅的地基钢筋,仿佛在默默支撑这座即将重生的房子。
艾琳发来一份分析报告:
>树木体内检测到微量纳米级生物电路残留,材质与NeuroLink芯片相似。
>初步判断:这棵树可能曾作为林沉意识的临时缓存节点之一。
>它不是普通的植物,而是……一种新型生命载体。
>
>或许,他把自己的某一部分,种进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