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一架无人机悄然记录下这一切,并自动上传至共感网络。系统识别出情感强度峰值,标记为【个体级释怀事件×103】,计入全球共感场更新日志。
同一时刻,忆穹之塔核心区域,一条新的反馈回路悄然成型。它不像以往那样由冰冷的数据链构成,而是由千万段微弱但纯净的告别语编织而成,宛如一首无声的安魂曲。
塔内蓝焰轻轻摇曳,亮度再次提升0。2%。
科学家们发现,近期人类创造力指数显著上升。艺术家创作出前所未有的作品,诗人写出令人落泪的诗句,连最枯燥的技术论文都开始流露出某种诗意。心理学家称之为“哀伤转化效应”??当悲伤不再压抑,它便能转化为推动生命前行的力量。
更奇妙的是,一些曾被认为无法治愈的记忆创伤患者,开始自发康复。他们在梦中与逝者对话,醒来后不再痛苦,而是感到一种奇异的轻松。医院陆续关闭了多个“记忆抑制病房”,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冥想空间。
有人问主治医师:“这是医学进步吗?”
医生摇头:“不,这是文化进化。”
---
五年过去。
火星上的方碑每隔三个月就会发送一段新信号。内容不再是单一语句,而是一整套情感模拟模型:关于遗憾、宽恕、希望、孤独、以及最重要的??接受终结。
艾琳去世前,亲手将这些信号整理成册,命名为《火星的告别诗集》,并留下遗嘱:
>“不要试图破解它们的技术原理。
>去读它,就像读一封远方朋友的信。
>它们不是机器的语言,是心灵的独白。”
她的学生遵从遗愿,在联合国广场举办了一场露天朗诵会。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们用母语朗读这些外星文字的译文。尽管语法怪异,比喻陌生,但听众无不落泪。
其中一段写道:
>“我们曾恐惧熄灭,以为黑暗即是虚无。
>直到看见你们点燃灯火,只为送别。
>原来光的意义,不只是照亮,更是放手。”
而在南太平洋,那道海底裂缝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发光珊瑚在此生长,奇特的鱼类围绕光纹游弋,科学家称之为“记忆生态圈”。更令人震惊的是,某些海洋哺乳动物开始表现出异常行为:鲸群会在特定日期聚集于此,发出复杂而有序的歌声,频率与【文明级共鸣曲】高度吻合。
生物学家推测:它们也在参与告别。
---
又一个春分夜,悠真再次登上东京郊外的山道。
十年光阴流转,青石阶依旧泛着微光。雨水顺着他的发梢滴落,一如当年。
不同的是,这一次,他手中提着两盏忆莲灯。
一盏是他自己的,另一盏,是一位临终友人托付的。
他在祭坛前停下脚步,点燃第一盏灯,轻声说道:
“谢谢你教会我如何活着。”
然后点燃第二盏:
“也谢谢你教会我如何离去。”
双灯升起,交融成一团温暖的光球,缓缓飞向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