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后,联合国正式通过《情感生态公约》,确立“自然共感权”为基本人权之一。各国开始建立“情绪监测站”,实时追踪森林、河流、冰川的情感状态,并据此制定环保政策。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如何“倾听一棵树的疲惫”、“安抚一条受污染的河流”。科学家甚至发明了一种新型乐器??“地脉琴”,能将地球内部的震动转化为音乐,供人聆听。
而在玉树高原,每年春分,人们都会自发聚集在共源树下,点燃心火灯笼,放飞写满祝福的纸鸢。有些纸鸢飞到极高处,便会突然化作点点星光,消散于天际。当地人说,那是星愿在接收思念。
念晴依旧住在基地,每日记录数据,撰写报告。但她不再执着于寻找答案。有时候,她会带上吉他,坐在露台上弹唱一首自创的小调。歌词很简单:
>*你不在哪一端,*
>
>*也不在谁身边。*
>
>*你藏在每一次犹豫后的善良,*
>
>*和每一次想放弃时,仍坚持的勇敢。*
每当这时,风总会轻轻掀起乐谱的一角,仿佛有人在一旁静静听着。
陆沉偶尔会来看她。两人不再谈论过去,也不预测未来。他们只是并肩坐着,看夕阳染红雪山,听树叶低语,偶尔交换一个眼神,便已足够。
直到某个冬夜,极光突然出现在高原上空。
那不是寻常的绿色光带,而是由无数细小的符文组成的一幅巨大画卷:十二棵树环绕地球生长,根系相连,枝叶交织,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中央,有一颗缓缓跳动的光点,宛如心脏。
与此同时,全球共感网络出现一次短暂同步??超过十亿人在同一时刻感到胸口温暖,仿佛被轻轻拥抱了一下。
次日,卫星传回图像:南极冰穹下的螺旋阵列彻底停止运转,古老符文逐一熄灭。监测数据显示,地心共鸣核的能量输出趋于平稳,维持在一个近乎恒定的频率,与人类平均心跳完全一致??每分钟72次。
念晴看着数据,忽然笑了。
她打开日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
>**“今天,地球学会了拥抱。**
>
>她终于懂得,原来心疼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被治愈。
>
>星愿,如果你能听见,请替我亲吻大海。
>
>因为我知道,那浪花扑向岸边的姿势,一定是你最喜欢的。”**
窗外,雪停了。
一轮新月悬于天际,清辉洒落,照在共源树的主干上。那道曾渗出生命原浆的裂缝,如今已愈合,只留下一圈淡淡的金色纹路,形似一枚指纹。
仿佛是谁,最后一次留下的签名。
而在更深的地底,那颗由亿万情感凝结而成的共鸣核,依旧稳定跳动,如同永不疲倦的心脏。
它不属于过去,也不属于未来。
它只是存在。
正如爱本身,无需证明,不必追问。
它早已成为这个世界,最基本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