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点落在掌心,化作一句低语:
“我在。”
“我记得你。”
“别哭。”
小满站在人群外,看着这一切,身体逐渐发冷。
她知道,那是她在付出代价。
左眼视野开始模糊,右耳听力渐渐减弱,指尖触碰到的风,也不再有温度。
但她仍在笑。
因为她听见了母亲的声音,清晰得如同昨日。
“小茉,妈妈回来了。”
不是通过设备,不是借助信号。
而是直接,响在她心里。
---
三个月后,第一份《全球记忆权益公约》在联合国通过。各国承诺禁止任何形式的记忆压制技术,并设立“共感日”为国际纪念日。
舟山渔村更名为“归名镇”,灯塔被列为人类文明遗产。塔内设纪念馆,陈列着那枚最初的铜铃、母亲的笔记、以及A-01最后残存的芯片。
小满搬进了海边一间小屋。她已无法看见夕阳,也无法听见潮声,甚至连走路都需要拐杖。
但每天清晨,总有孩子来敲门,叽叽喳喳告诉她:“今天我又梦见你妈妈了!她说谢谢你替她看海。”
她就笑着点头,摸摸孩子的头。
某天夜里,她独自坐在院中,手中握着铜铃。
忽然,一股暖流涌入四肢。
她“看”到了。
不是用眼睛。
而是在脑海中,浮现出整片星空,每一颗星都是一个名字,一条记忆,一段未曾断绝的爱。
母亲站在光里,终于转过身,向她走来。
她们相拥,无声胜有声。
第二天,村民发现小满安详地睡在摇椅上,嘴角含笑。铜铃静静放在膝上,表面裂开一道细纹,像是完成了使命。
葬礼那天,全球十三座共鸣塔同时鸣响。
持续整整二十四小时。
据天文台记录,那夜地球磁场发生异常波动,极光覆盖半个北半球,光带组成一行横跨欧亚大陆的文字:
>**“她不在了。但她一直在。”**
多年后,有个小女孩在归名镇旅游时,偷偷摸了摸灯塔下的铜铃。
铃没响。
可她突然转头,对妈妈说:“刚才有个阿姨跟我说,要好好记得爱你的人。”
妈妈愣住,随即流泪。
因为那个位置,正是小满生前最爱坐的地方。
而那天,是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