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孩哭着扑过去,穿过他的身体,跌坐在地。但她不害怕,反而仰头笑着:“我知道你会来的!我每天都在等!”
男人蹲下身,虚幻的手掌悬停在她发间,似想抚摸,又不敢触碰。他转向阿禾,嘴唇微动:
>“谢谢你……替我守住这首歌。”
阿禾点头:“是你自己不肯放手。”
他笑了,眼角皱纹舒展,像极了照片里的模样。然后,他站起身,从怀里掏出一枚锈迹斑斑的铜铃片,轻轻放在共鸣盘中央。
刹那间,整座装置爆发出耀眼蓝光。
数据显示:**情感闭环完成,执念释放,记忆归档至共感云库编号#882**。
当光芒散去,男人的身影已消失不见。唯有那枚铜铃静静躺在盘中,表面浮现出一行小字:
>“交给下一个迷路的孩子。”
当晚,全国十三座灯塔再次闪烁七次,节奏与那首摇篮曲完全一致。
南极冰层下的光影城市中,新建的福利院旁多了一座小屋,门前挂着铜铃,窗台上摆着一碗冷掉的面条。街道上,无数模糊身影牵手走过,嘴里哼着同一首歌。
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收到一份匿名报告,附件是一段视频:一群中国孤儿围坐一圈,齐声唱着《月娘光光》,歌声纯净如泉。画面最后定格在一个标语牌上:
>**“我们不是没人要的孩子,
>我们是被人深深爱过的证据。”**
老人看完,久久未语。良久,他提笔在会议纪要上写下一行字:
>“建议将‘共感伦理’纳入国际人权公约修订案。
>每一个生命,都有权知晓自己曾被如何期待。”
一周后,阿禾启程返回归名镇。
临行前,李院长送她一本手工装订的册子,里面收录了孩子们写的“给爸爸妈妈的话”。最后一页是小囡的笔迹,歪歪扭扭写着:
>“亲爱的爸爸:
>你说不怕黑就不怕冷。我现在不怕了。
>我有了新家,还有好多兄弟姐妹。
>如果你在天上,请记得回头看一眼。
>那盏飞走的灯笼,是我送给你的信。”
阿禾把册子贴胸收好。
回程途中,她在火车上梦见了爷爷。
老人坐在轮椅上,修着一台老式收音机,抬头对她笑:“怎么样,还债还清了吗?”
“还没。”她说,“但我知道怎么继续了。”
“那就够了。”爷爷拧紧最后一颗螺丝,“机器修得再好也没用,真正能让灯亮起来的,是人心里的念想。”
醒来时,列车正驶过长江大桥。晨曦洒在江面,波光粼粼,宛如千万盏灯同时点亮。
她打开笔记本,写下此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