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就是这样,刚才卫先生已经把该说的都摊开说了,卫太太那边反应很激烈,现在已经离开了。”
方言在卫太太离开后,就在护士站打电话给廖主任做了汇报道。
廖主任那边听完方言简单说了整个过程后,并没。。。
风在青海湖的荒原上卷起细沙,像一场无声的雪。
我们走得很慢,每一步都踏在时间的裂缝上。
石碑已立,混凝土尚未完全凝固,表面还留着手指按压过的痕迹。
那不是签名,却比任何署名更重??它承载的是四十余年沉默与等待的重量。
回程的路上,朱韵一直没说话。
她靠在车窗边,看着窗外飞逝的戈壁滩,眼神像是穿透了地层,落在某个看不见的坐标上。
“你说,林知远当年一个人背着这么多秘密,是怎么熬下来的?”
她终于开口,声音轻得几乎被引擎盖过。
“他没熬过去。”
我握紧方向盘,指节微微泛白,“他在录音里哭了。
但他还是做了能做的事??把火种藏进世界的缝隙里,等着有人愿意弯腰捡起来。”
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清华核研院那边发来的消息:“A1段代码已完成独立验证,数学模型自洽,能量增益理论值Q≥32。”
后面附了一张照片:一群年轻人围在白板前,上面写满了推导公式,最顶端赫然写着YUAN-7反应截面方程。
我没说话,只是把屏幕递给她看。
她的眼眶忽然红了。
“他们信了。”
“不止他们。”
我说,“中科大昨晚也传回数据,B2磁场约束模拟成功;浙大那边用超算跑了三天,确认氢同位素注入路径存在最优解。
这不是幻觉,朱韵,这是接力。”
她低头看着自己的手,仿佛还能感受到拆开那台红灯牌收音机时金属芯片的冰凉。
“董工要是知道,他守了一辈子的‘不对劲’,原来真是因为里面有光。”
车驶出青海地界时,天已经黑透。
高原星空低垂,银河横贯天际,像一条流动的数据链,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我们在一处道班小站停下加油,老旧电视正重播《那些不该消失的名字》。
画面中,李允明年轻时的照片缓缓浮现,旁边打出一行字:“1976年冬,他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五次可重复冷核聚变算法验证。”
加油站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穿着褪色棉袄,一边擦油枪一边看节目,忽然问:“这人……是不是你们亲戚?”
我和朱韵对视一眼。
“算是前辈。”
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