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洵也不负期待,笑着点头:“那便与陆娘子一同前去。”
僧人在院外放生、义诊,把人都引走了,斋堂倒是没什么人,陆琼也乐得清静。
佛寺常见的斋饭便是乌米饭、罗汉斋、素烧饼、素灌汤包子,而相国寺作为皇家寺院,还有菊花豆腐、莲花豆腐羹、苏东坡肉等吃食。
陆琼每见一道菜,便忍不住分析一番:“乌米饭,用南烛叶染米,传闻可以延年祛病。”
谢洵便点头,或是笑着,时而还会提出疑问。
给足情绪价值,陆琼也觉得此行聊得很投合。
谢洵也提起别处的寺庙:“我曾到过杭州的灵隐寺,同是素菜,却有大不同,本寺重于仿荤,而他寺轻油盐。”
在他提到灵隐寺时,陆琼也愣住,她前世便常去那儿逛。
谢洵不解她为何沉默,也紧张起来:“可是有不对之处?”
陆琼摇头,可知道离开相国寺,也没能解释,也无法说清。
她只是有些惦记尝过的罗汉面了。
第69章新铺子
从相国寺回来后,陆琼便想循着记忆做一道罗汉面。
陆萱跟魏盼一人拎一个小竹篮,从后巷噔噔跑进来,喘着气:“这些都洗好了……”
竹篮里的香菇、萝卜、春笋皆沾了水,陆琼便笑着点头,叫她们摆到灶台上。
而杨姐儿是揉面的老手,自是在一旁打下手,面和好,醒面,抻长条,对折,再拉长,这细面跟龙须面的做法相似。
不一样的是配菜,罗汉面全是素的,豆腐碎、胡萝卜丝、春笋、玉蕈。其中春笋等食材是作为浇头,汤底则是玉蕈高汤。
锅里水正沸,咕嘟咕嘟翻小泡,听着沉闷,陆琼便把切好的香菇放入清水里,汤汁是鲜甜透亮的。
杨姐儿在另一锅煮面,面熟后过凉水,沥干,盛到碗中备好,借机瞅一眼:“这汤色着实好看,就是看着味道太寡淡了。”
本还想说有些没食欲,临到嘴边又换了个说法。
陆琼搅拌着锅里的高汤,随后撒一撮盐:“放了浇头就不淡了。”
随后换锅,热好后倒油,她先放了香菇、胡萝卜丝,不断煸香,再下豆腐碎、春笋拌炒均匀,淋上酱汁染色,放糖提鲜。
素高汤倒入面中,再淋上新出炉的浇头,味道尚未尝,香味已先出,卖相也好,素白的面与酱色的浇头,比方才有食欲多。
杨姐儿也是这般认为,只可惜这一碗是食客的,她也只能在心里馋。
刚给食客端上,他也觉得新鲜,用竹筷夹出细面,长长吸溜一口,好似没有尽头,吃过瘾了才狠狠夸赞:“太鲜了,我向来是不吃这种清汤寡水的……”
杨姐儿又在心里点头,汤饼不加调料怎会好吃。
陆琼从不与他们相争论,而杨姐儿向来也是墙头草。
等店里食客少了,她们也各自盛了一碗,杨姐儿这会儿才不说是清汤寡水,还一脸惊叹:“怎会连春笋也入味了?”
对此,陆琼只有一个词能回应,那便是——真香理论。
许是立夏将至,街上已有不少果子摊在卖枇杷,个个果实饱满,看着便是熟了。
见州桥那有人吆喝,陆琼便给钱陆萱,叫她们去买枇杷,本想买一点来尝鲜,谁知陆萱竟将钱花光了,还一脸无辜地摊手。
陆琼争不过她,却还是心有不甘,叹道:“这只是怕你们钱不够……”
千算万算,却忘了陆萱是大馋猫了。
好在午后传来好事,邸肆的牙人帮忙寻了个好铺子!
阿戈嘿嘿笑:“只是位置没这处好……”
见陆琼皱眉,他立马补上:“不过大小、租金倒是合适!”
位置在临埠头的地方,也就是离龙津桥更近,倒也不算偏僻,只是出了内城。
可租金只要十二两,细究起来,还比现如今的铺子划算些,毕竟比这儿宽了一倍多。
陆琼也难得纠结起来,就怕新选的铺子生意不好,带不走熟客,也迎不来新食客。
她前世也见过这种事,在原先的地址生意火爆,换了新店面就熄火了,也是难琢磨。